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思想探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绪论 | 第10-18页 |
1.1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1.1.1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2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国内已有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1.2.2国外已有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2.3已有研究评述 | 第16页 |
1.3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1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1.3.2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可能的创新点与难点 | 第17-18页 |
1.4.1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页 |
1.4.2研究难点 | 第17-18页 |
第2章生态女性主义概述 | 第18-31页 |
2.1生态女性主义的兴起 | 第18-24页 |
2.1.1生态女性主义的产生背景 | 第18-20页 |
2.1.2生态女性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1.3生态女性主义的主要流派 | 第22-24页 |
2.2生态女性主义的理论渊源 | 第24-28页 |
2.2.1马克思主义 | 第24-26页 |
2.2.2深层生态学 | 第26-27页 |
2.2.3女性主义 | 第27-28页 |
2.3生态女性主义的内涵 | 第28-31页 |
2.3.1指向男权的技术批判 | 第28-29页 |
2.3.2性别融合的技术建构 | 第29-31页 |
第3章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批判思想 | 第31-41页 |
3.1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由来 | 第31-35页 |
3.1.1技术批判的历史发生 | 第31-32页 |
3.1.2传统资本主义男性文化的批判 | 第32-34页 |
3.1.3范达娜·席瓦的技术批判理论 | 第34-35页 |
3.2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具象 | 第35-39页 |
3.2.1机器技术的批判解读 | 第35-36页 |
3.2.2军事技术的批判解读 | 第36-37页 |
3.2.3生育技术的批判解读 | 第37-39页 |
3.3生态女性主义技术批判的指向 | 第39-41页 |
3.3.1技术的破坏性 | 第39页 |
3.3.2技术的剥削性 | 第39-40页 |
3.3.3技术的强迫性 | 第40-41页 |
第4章生态女性主义的技术建构思想 | 第41-55页 |
4.1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视域 | 第41-45页 |
4.1.1工程技术和人文主义的视域 | 第41-42页 |
4.1.2环境正义和女性主义的视域 | 第42-44页 |
4.1.3中国神话和道家思想的视域 | 第44-45页 |
4.2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路径 | 第45-51页 |
4.2.1赛博技术和“电子人”隐喻 | 第46-48页 |
4.2.2身体伦理和基因技术 | 第48-50页 |
4.2.3佩西技术实践中的女性价值观 | 第50-51页 |
4.3生态女性主义技术建构的指向 | 第51-55页 |
4.3.1技术指向的精神建构 | 第51-53页 |
4.3.2技术指向的物质构建 | 第53-55页 |
第5章生态女性主义的评价及启示 | 第55-66页 |
5.1生态女性主义的局限性 | 第55-58页 |
5.1.1价值视阈的困境 | 第55-56页 |
5.1.2本质主义的误区 | 第56-57页 |
5.1.3理想主义的泥潭 | 第57-58页 |
5.2生态女性主义的建设性 | 第58-62页 |
5.2.1丰富了女性主义理论 | 第58-60页 |
5.2.2引导了实践中“技术问题”的解决 | 第60-62页 |
5.3生态女性主义的启示 | 第62-66页 |
5.3.1重视技术价值中的女性价值 | 第62-63页 |
5.3.2突显生态建设中的女性力量 | 第63-64页 |
5.3.3发挥社会建设中的女性优势 | 第64-66页 |
结论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