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一、引言:从褒贬不一的避税现象谈起 | 第12-13页 |
二、规避法律的含义及表现 | 第13-24页 |
(一) 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15页 |
(二) 实践表现 | 第15-18页 |
(三) 对规避法律的立法态度 | 第18-21页 |
(四) 规避法律的评析 | 第21-24页 |
三、不同法律背景下的规避法律 | 第24-29页 |
(一)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的比较 | 第25-26页 |
(二) 大陆法系内部的比较 | 第26-28页 |
(三) 我国反规避法律应以法律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 | 第28-29页 |
四、反规避法律的法律解释 | 第29-37页 |
(一) 规避法律案件应坚持独断型解释 | 第29-30页 |
(二) 解释的关键:事实的认定与隐性事实的挖掘 | 第30-33页 |
(三) 文义解释的微弱意义:区分常义与专业意义 | 第33-35页 |
(四) 体系解释的重要作用:剥离行为的积极获益和消极获益 | 第35-36页 |
(五) 目的解释和社会学解释得到张扬:分析规避行为的各种动机 | 第36-37页 |
五、反规避法律的类比推理与法律修辞 | 第37-40页 |
(一) 类比推理的意义:找寻相似性 | 第38-39页 |
(二) 法律修辞的反向运用:从当事人的言语修辞中剥离出具有法律意义的部分 | 第39-40页 |
六、反规避法律的其他方法 | 第40-46页 |
(一) 立法方面:反规避法律的统一立法 | 第40-43页 |
(二) 司法方面:举证责任倒置 | 第43-44页 |
(三) 技术方面:人工智能的引入 | 第44-45页 |
(四) 社会方面:完善监督与惩罚机制 | 第45-46页 |
(五) 信息哲学方面:加强信息与情报交流 | 第46页 |
七、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谢辞 | 第49-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