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一、绪论 | 第11-14页 |
(一) 王利器研究的现状 | 第11-12页 |
(二) 论文写作意图及要解决的问题 | 第12-14页 |
二、王利器的生平概况及学术活动 | 第14-18页 |
三、王利器的主要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 | 第18-25页 |
(一) 王利器的主要学术观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第18-21页 |
1. 每治一书,率皆左右采获,上下求索,以求得历史之总和,从而论证其历史地位,及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作用及其价值,一篇总结式序言必不可少 | 第18-19页 |
2. 整理古籍时慎重处理两种文化的差异,或民族,或语言,须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同时尽量保持原文涉及背景的文化特征 | 第19页 |
3. 对俗文学之青睐 | 第19-21页 |
(二) 王利器考校古典文献的方法 | 第21-25页 |
1. 勤于读书,勤录资料 | 第21-22页 |
2. 喜好藏书 | 第22页 |
3. 发现问题,锲而不舍 | 第22-23页 |
4. 单刀双管 | 第23-25页 |
四、王利器的校勘理论和成果 | 第25-31页 |
(一) 校勘理论 | 第25-29页 |
1. 广罗众本,重视版本的选择 | 第25-27页 |
2. 采用古书旧式来说明校勘方法 | 第27-28页 |
3. 重视撰写校勘记 | 第28-29页 |
(二) 校勘成果 | 第29-31页 |
五、王利器的考证实践和成果 | 第31-38页 |
(一) 王利器的考证实践 | 第31-37页 |
1. 考证称谓 | 第31-32页 |
2. 考证名号 | 第32-33页 |
3. 考证史体、文体 | 第33-34页 |
4. 考证年代、生平 | 第34-35页 |
5. 关于其他方面的考证 | 第35-37页 |
(二) 考证成果 | 第37-38页 |
六、王利器的诠释理论和实践 | 第38-43页 |
(一) 王利器的训诂实践 | 第38-43页 |
1. 音训 | 第38-39页 |
2. 训字 | 第39-40页 |
3. 解释词义 | 第40-42页 |
4. 释题明旨 | 第42-43页 |
七、王利器的史料观及史料整理研究实践 | 第43-51页 |
(一) 搜集采择史料,做到旁征博引 | 第43-45页 |
1. 在传统史料范围内广泛搜集 | 第43-44页 |
2. 在传统史料之外有力扩充新史料 | 第44-45页 |
(二) 考核辨别史料,做到查漏补缺 | 第45-51页 |
1. 治史者对于史料,不能有任何主观片面性,更不能强古人以就我,或加以美化,或加以丑化 | 第45-46页 |
2. 抓住书中重要线索,审核诸多史料来考订证误 | 第46-48页 |
3. 独具创见,用己之心编纂材料 | 第48-51页 |
八、结语 | 第51-56页 |
(一) 治学态度 | 第52页 |
(二) 对后人启示 | 第52-56页 |
1. 拓展校勘材料 | 第52-53页 |
2. 拓展考证内容 | 第53页 |
3. 从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俗文学 | 第53-54页 |
4 小说解经的收获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