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力量—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关怀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8页 |
(一) 研究综述 | 第10-12页 |
(二) 孤独是生命最美的存在 | 第12-15页 |
(三) 孤独是存在主义哲学的范畴 | 第15-18页 |
一、尼采与鲁迅生命存在的美学阐释:孤独 | 第18-27页 |
(一) 生命美学存在的基础 | 第18-21页 |
(二) 尼采鲁迅对生命存在的审美——孤独 | 第21-27页 |
二、尼采鲁迅孤独生命存在的审美意识 | 第27-49页 |
(一) 悲剧的人生观 | 第29-39页 |
1、悲剧的起源 | 第29-34页 |
2、超越悲观主义 | 第34-39页 |
(二) “悲剧”的审美意识 | 第39-49页 |
1、生命之“动” | 第39-44页 |
2、生命之“爱” | 第44-49页 |
三、尼采鲁迅对“孤独”的共同审美取向 | 第49-85页 |
(一) “先觉者”的审美 | 第50-55页 |
1、“狂人”之“狂” | 第50-51页 |
2、“狂人”之孤独 | 第51-55页 |
(二) “本真存在”的审美 | 第55-63页 |
1、本真性的存在 | 第58-59页 |
2、非本真性的存在 | 第59-61页 |
3、“本真性存在”与“非本真性存在”的矛盾 | 第61-63页 |
(三) 对各自文化的审美 | 第63-68页 |
1、尼采对欧洲现代文明的质疑与批判 | 第63-65页 |
2、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大众文化的批判 | 第65-68页 |
(四) 对情感的审美 | 第68-79页 |
1、亲情友情的孤独 | 第68-75页 |
2、爱情的孤独 | 第75-79页 |
(五) 对理想的审美 | 第79-85页 |
1、尼采从“超人”到“末人” | 第80-81页 |
2、鲁迅从呐喊、彷徨到战斗 | 第81-85页 |
四、尼采鲁迅孤独的生命审美的分歧与困惑 | 第85-99页 |
(一) 中西两种历史文化环境的差异 | 第86-93页 |
1、基督教与儒教 | 第86-89页 |
2、真理主义与实用主义 | 第89-93页 |
(二) 两者迥异的性格特征及精神气质 | 第93-99页 |
1、不同的性格特征 | 第94-96页 |
2、不同的精神气质 | 第96-99页 |
五、尼采鲁迅孤独的生命审美形态的当代视界 | 第99-110页 |
(一) 当代人的生存审美 | 第99-104页 |
1、物质与异化 | 第99-103页 |
2、存在与虚无 | 第103-104页 |
(二) 尼采鲁迅的生命形态的当代美学意义 | 第104-110页 |
1、尼采生命形态的当代美学意义 | 第105-106页 |
2、鲁迅的生命形态当代美学意义 | 第106-110页 |
读研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10-111页 |
参考书目 | 第111-114页 |
后记 | 第114-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