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塔河原油加工工艺 | 第11-13页 |
| ·塔河原油概述 | 第11-12页 |
| ·塔河原油加工方案 | 第12-13页 |
| ·延迟焦化工艺概述 | 第13-18页 |
| ·延迟焦化工艺简介 | 第13-15页 |
| ·延迟焦化工艺国内外加工现状 | 第15-16页 |
| ·国内延迟焦化技术的不足 | 第16页 |
| ·延迟焦化工艺的优化 | 第16-18页 |
| ·延迟焦化模型 | 第18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 | 第18-21页 |
| ·传统集总方法 | 第18-19页 |
| ·结构导向集总基本思想 | 第19-20页 |
| ·反应网络 | 第20-21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方法的应用 | 第21页 |
| ·废弃油脂热裂解 | 第21-23页 |
| ·废弃油脂的组成及性质 | 第21-22页 |
| ·废弃油脂利用现状 | 第22-23页 |
| ·技术路线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4-30页 |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24-25页 |
| ·延迟焦化原料渣油 | 第24页 |
| ·废弃油脂 | 第24-25页 |
| ·主要试剂 | 第25页 |
| ·主要仪器设备和实验装置 | 第25-28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延迟焦化小试装置 | 第25-27页 |
| ·超临界萃取分馏装置 | 第27-28页 |
| ·分析方法 | 第28-30页 |
| ·塔河渣油原料分析 | 第28-29页 |
| ·焦化产物分析方法 | 第29-30页 |
| 第3章 塔河常压渣油组成分子模拟 | 第30-41页 |
| ·确定原料分子库 | 第30-33页 |
| ·确定分子结构向量 | 第30-31页 |
| ·种分子选取 | 第31-32页 |
| ·碳链添加规则 | 第32-33页 |
| ·计算分子集总相对含量 | 第33-36页 |
| ·分子组成模拟结果 | 第36-37页 |
| ·模拟退火算法优化 | 第37-40页 |
| ·小结 | 第40-41页 |
| 第4章 塔河渣油延迟焦化小试装置可靠性验证 | 第41-46页 |
| ·塔河渣油延迟焦化小试装置和工业数据对比 | 第42页 |
| ·焦化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2-43页 |
| ·焦化循环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 第43-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第5章 塔河渣油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建立 | 第46-57页 |
| ·反应规则 | 第46-49页 |
| ·反应速率常数 | 第49-52页 |
| ·反应网络的建立 | 第52-55页 |
| ·延迟焦化工艺过程模拟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6章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预测塔河常压渣油延迟焦化产物分布 | 第57-63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对不同原料适应性 | 第57-58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模型对不同温度的适应性 | 第58-59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对不同循环比的适应性 | 第59页 |
| ·结构导向集总模型对产物分布预测 | 第59-62页 |
| ·小结 | 第62-63页 |
| 第7章 塔河油掺炼废弃油脂共焦化模型考察 | 第63-71页 |
| ·废弃食用油脂组成分析 | 第63-64页 |
| ·废弃油脂结构导向集总模型构建 | 第64-66页 |
| ·塔河渣油掺炼废弃油脂共焦化结构导向集总模型研究 | 第66-70页 |
| ·共焦化产物收率模型预测 | 第66-68页 |
| ·共焦化模型预测准确性考察 | 第68-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