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0-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问题提出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第13-19页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概念界定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研究框架 | 第18-19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4页 |
·国外资源型区域和城市研究与实践 | 第19-20页 |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概述 | 第20-24页 |
第2章 空间布局模式 | 第24-39页 |
·区域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乌海城镇及工业区 | 第25页 |
·棋盘井和蒙西城镇及工业区 | 第25-26页 |
·乌斯太城镇及工业园区 | 第26-27页 |
·区域空间特征 | 第27-30页 |
·空间布局相对分散 | 第27-28页 |
·工业城市特征突出 | 第28-29页 |
·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相互交错 | 第29-30页 |
·生活空间规模效应不足 | 第30页 |
·区域空间演进 | 第30-33页 |
·“小三角”空间演进阶段 | 第30-32页 |
·“小三角”空间演进机制 | 第32-33页 |
·区域空间布局模式 | 第33-38页 |
·资源型城镇空间结构的基本模式 | 第33-35页 |
·“小三角”空间布局的现实选择 | 第35-36页 |
·“小三角”空间模式初判 | 第36-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3章 空间整合思路 | 第39-49页 |
·区域空间协调缺失 | 第39-42页 |
·行政切割制约区域协作 | 第39页 |
·分区治理的各方决策 | 第39页 |
·多头并进的政策框架 | 第39-40页 |
·协作不足的规划编制 | 第40-42页 |
·整体空间问题判断 | 第42-43页 |
·生产空间亟待整合 | 第42-43页 |
·生活空间与产业空间冲突严重 | 第43页 |
·空间整合必要性分析 | 第43-45页 |
·能源资源型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空间响应 | 第43-44页 |
·产业转型要求建立承载多元化的生产空间 | 第44页 |
·城市职能转型要求空间结构更新 | 第44-45页 |
·生态空间开发推动空间结构优化 | 第45页 |
·空间整合技术路线 | 第45-47页 |
·以各城镇规划为框架 | 第45-46页 |
·以满足资源环境承载为前提进行空间整合 | 第46页 |
·以生产空间整合为基础进行空间整合 | 第46-47页 |
·以综合评价为依据整合生活空间 | 第47页 |
·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产业转型及生产空间量化重构 | 第49-69页 |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模式研究 | 第49-54页 |
·资源型城镇产业发展特点 | 第49-50页 |
·资源型城镇产业发展趋势 | 第50-51页 |
·资源型城镇产业转型模式研究 | 第51-54页 |
·“小三角”产业发展特征分析 | 第54-59页 |
·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加 | 第54-55页 |
·初级产业阶段亟待升级 | 第55-56页 |
·发展潜力与优势产业 | 第56-59页 |
·以满足资源环境承载的策略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 第59-61页 |
·资源环境制约产业发展 | 第59页 |
·资源环境协调情景分析 | 第59-60页 |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产业结构 | 第60-61页 |
·以接续多元理念提升产业体系 | 第61-62页 |
·产业接续 | 第61-62页 |
·产业多元 | 第62页 |
·以产业集群理念整合生产空间 | 第62-63页 |
·区域产业分工 | 第62-63页 |
·以工业集中区方式整合生产空间 | 第63页 |
·生产空间量化重构 | 第63-68页 |
·量化重构实现产业空间定量布局 | 第63-64页 |
·生产空间量化重构 | 第64-66页 |
·生产空间一体化布局 | 第66-68页 |
·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生活空间评价及空间整合 | 第69-94页 |
·乌海及周边地区生活空间布局影响因素 | 第69-74页 |
·生活空间布局受自然因素和土地资源的制约和限制 | 第69页 |
·生活空间随产业发展阶段呈现由分散向紧凑发展的演化特征 | 第69页 |
·生活空间布局受生产空间外部负效应制约 | 第69-70页 |
·生活空间布局受交通发展条件的影响 | 第70-71页 |
·现状和规划布局对区域生活空间的导向作用 | 第71-74页 |
·职住空间交通适宜性分析 | 第74-81页 |
·由分散型布局产生的职住便利的需求 | 第74页 |
·分析思路与基本方法 | 第74-75页 |
·适宜通勤时间的选择 | 第75页 |
·工业就业人口可选生活组团交通适宜性评价 | 第75-80页 |
·服务业就业人口可选生活组团交通适宜性评价 | 第80-81页 |
·生活空间环境适宜性分析 | 第81-85页 |
·由环境问题严重引发的环境适宜性需求 | 第81-82页 |
·生活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的出发点 | 第82页 |
·分析过程及因子参数 | 第82-83页 |
·生活空间环境适宜性评价 | 第83-85页 |
·生活空间中心性分析 | 第85-88页 |
·由城市职能转型带动的中心聚居的需求 | 第85-86页 |
·评价各生活组团与区域公共中心联系的便利程度 | 第86页 |
·生活空间中心性评价 | 第86-88页 |
·生活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 | 第88-91页 |
·加权处理 | 第89页 |
·综合评价结果 | 第89-90页 |
·生活空间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第90-91页 |
·空间整合 | 第91-92页 |
·空间结构 | 第91页 |
·片区功能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4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4-100页 |
·研究结论 | 第94-97页 |
·资源型城镇在产业转型背景下空间整合思路 | 第94-96页 |
·基本结论 | 第96页 |
·资源型城镇在区域范围内一体化展望 | 第96-97页 |
·研究中的难点和不足 | 第97-98页 |
·研究课题的复杂性 | 第97-98页 |
·数据资料来源问题 | 第98页 |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98页 |
·结束语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3页 |
致谢 | 第103-10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