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3页 |
·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研究思路、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相关概念 | 第22-24页 |
·人民调解 | 第22-23页 |
·联动机制 | 第23-24页 |
·相关理论 | 第24-28页 |
·人民调解理论 | 第24-25页 |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 | 第25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5-28页 |
第三章 萝岗区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构建及其运作状况 | 第28-47页 |
·萝岗区联和街的基本概况 | 第28页 |
·萝岗区人民调解工作的情况 | 第28-30页 |
·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现状 | 第30-42页 |
·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机制构建 | 第30-31页 |
·萝岗区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运作状况 | 第31-42页 |
·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调解机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 第42-45页 |
·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发展遭遇困境 | 第42页 |
·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弊端 | 第42-44页 |
·人民调解在联动调解机制中的地位较低 | 第44页 |
·联动机制运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44-45页 |
·萝岗区联和街道联动机制在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5-47页 |
·行政管理观念依然存在 | 第45-46页 |
·片面的法治观念影响联动机制的作用发挥 | 第46页 |
·联动主体各自为战 | 第46页 |
·杂糅多种纠纷类型,调解方式单一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国内外调解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7-53页 |
·欧美国家 ADR 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 第47-50页 |
·欧美国家 ADR 模式 | 第47-49页 |
·国外调解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49-50页 |
·国内人民调解机制及其经验借鉴 | 第50-53页 |
·北京的人民调解机制 | 第50-51页 |
·上海市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 第51-52页 |
·国内人民调解机制的经验借鉴 | 第52-53页 |
第五章 完善萝岗区联和街人民调解联动机制的建议 | 第53-58页 |
·加大萝岗区联和街联动机制建设力度 | 第53-54页 |
·建立调解法律委员会 | 第53页 |
·建立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 | 第53-54页 |
·规范、构建联动调解的工作程序 | 第54-55页 |
·统一调解程序 | 第54页 |
·实行公开调解制度 | 第54页 |
·实行调审分离 | 第54-55页 |
·制作《诉调对接工作指导手册》、《调解案例指导手册》 | 第55页 |
·加强对人民调解的扶持和保障措施 | 第55-56页 |
·加强萝岗区联和街调解队伍建设 | 第56-58页 |
·推动人民调解工作职业化、社会化 | 第56页 |
·建立完善人民调解员人才库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件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