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三网融合”的内涵界定 | 第10-11页 |
·“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实务的影响 | 第11-12页 |
·“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的研究 | 第12-15页 |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第15页 |
·研究方法和理论视角 | 第15-17页 |
2. “三网融合”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结构的变革 | 第17-25页 |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的提供者从专业性到全民性 | 第19-20页 |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的信息类型从事实到言论 | 第20-21页 |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的渠道从传统媒介到新媒介 | 第21页 |
·广播电视新闻信源从单一到多元化 | 第21-22页 |
·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源结构从平行到交叉 | 第22-25页 |
3. “三网融合”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信源变革的动因 | 第25-35页 |
·新媒介技术的普及 | 第25-26页 |
·信源主体的心理动力 | 第26-29页 |
·信源主体享受参与式文化的快感 | 第26-27页 |
·信源主体的自我表演欲望 | 第27-28页 |
·信源主体自我价值的实现需求 | 第28-29页 |
·新闻“把关人”的弱化 | 第29-31页 |
·“把关人”是信息的筛选者 | 第29页 |
·新闻“把关人”的泛化与弱化 | 第29-31页 |
·受众话语权的强化 | 第31-35页 |
·话语权是控制舆论导向的权力 | 第31页 |
·受众话语权的回归 | 第31-32页 |
·受众话语权的加强 | 第32-35页 |
4. “三网融合”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的政府信源 | 第35-39页 |
·主动的政府机构信源 | 第36-37页 |
·非常规渠道的政府信源 | 第37页 |
·功能化的政府信源 | 第37-39页 |
5. “三网融合”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企业信源 | 第39-42页 |
·企业利益性的自主信源 | 第39-40页 |
·企业避险中的自主信源 | 第40页 |
·企业避险中的隐蔽信源 | 第40-42页 |
6. “三网融合”场域下民间影像及新闻信源“失范”问题 | 第42-49页 |
·民间影像的探索 | 第42-46页 |
·民间影像的现状 | 第42-43页 |
·民间影像的特征 | 第43-44页 |
·民间影像的力量 | 第44-45页 |
·民间影像与公民新闻 | 第45-46页 |
·新闻信源“失范”问题 | 第46-49页 |
·信源提供者的道德“失范” | 第46-47页 |
·信源主体暴力“失范”行为 | 第47-49页 |
7. “三网融合”””场域下广播电视新闻信源结构的优化 | 第49-53页 |
·传统信源与新信源的良性博弈 | 第49页 |
·信源的良性采集传播机制 | 第49-53页 |
·受众的自律参与 | 第50页 |
·专业媒介的“把关” | 第50-51页 |
·政府法规的规制 | 第51-52页 |
·实名制的约束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 1 深度访谈采访对象及问题 | 第58-59页 |
附录 2 深度访谈内容整理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