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引言 | 第11-19页 |
·受病虫害危害后寄主植物光合生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松材线虫病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 第12-13页 |
·松材线虫侵染后松树病理生理学研究 | 第13-16页 |
·感病松树组织病理学的研究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思路 | 第17-19页 |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2 松材线虫自然侵染后松树不同感病阶段光合作用的变化 | 第19-30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19-20页 |
·样树选择及各阶段确定 | 第20页 |
·采样方法 | 第20-21页 |
·气体交换和叶绿素荧光测定 | 第21-22页 |
·数据处理 | 第2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2-2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3 松材线虫自然侵染后松树不同感病阶段针叶含水量、色素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0-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3页 |
·试验地概况(见2.1.1) | 第30页 |
·样树选择及各阶段确定(见2.1.2) | 第30页 |
·实验器具及试剂 | 第30页 |
·采样方法 | 第30页 |
·测定方法 | 第30-3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松材线虫侵染对松树针叶含水量(鲜重的)的影响 | 第33页 |
·松材线虫侵染对松树针叶色素含量的影响 | 第33-36页 |
·松材线虫侵染对松树针叶POD、SOD、CM3种酶活性影响 | 第36-3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7-39页 |
4 松材线虫自然侵染后松树不同感病阶段还原糖与矿质营养元素的变化 | 第39-4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地概况(见2.1.1) | 第39页 |
·样树选择及各感病阶段确定(见2.1.1) | 第39页 |
·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9页 |
·采样方法 | 第39页 |
·测定方法 | 第39-4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2页 |
·黑松和马尾松染病后其针叶内还原糖含量变化 | 第41-42页 |
·黑松和马尾松染病后其针叶矿质元素含量变化 | 第4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2-46页 |
5 松材线虫自然侵染后松树不同感病阶段针叶光谱特征变化 | 第46-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试验地概况(见2.1.1) | 第46页 |
·样树选择及各阶段确定(见2.1.2) | 第46页 |
·实验器具 | 第46页 |
·数据获取 | 第46-47页 |
·研究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2页 |
·不同感病阶段松树光谱曲线分析 | 第48-49页 |
·不同感病阶段松树光谱特征参数动态变化 | 第49-51页 |
·不同感病阶段松针叶绿素含量及其与光谱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6 松材线虫自然侵染后对不同松树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 第54-6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5页 |
·试验地概况(见2.1.1) | 第54页 |
·样树选择及各阶段确定(见2.1.2) | 第54页 |
·实验器具及试剂 | 第54页 |
·采样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0页 |
·马尾松感病后不同阶段的组织病变 | 第55-56页 |
·黑松感病后不同阶段的组织病变 | 第56页 |
·马尾松和黑松同一时期不同分层的组织结构变化 | 第56-60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0-62页 |
7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62-63页 |
·主要结论 | 第62页 |
·主要创新 | 第62-6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个人简介 | 第70-71页 |
导师简介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发表的论文、著作及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