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物联网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3页 |
|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论文的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物联网监管综述 | 第13-25页 |
| ·物联网发展概述 | 第13-16页 |
| ·物联网的概念 | 第13-14页 |
| ·物联网的特征 | 第14-15页 |
|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 第15-16页 |
| ·物联网监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6-21页 |
| ·必要性 | 第16-18页 |
| ·可行性 | 第18-21页 |
| ·物联网监管中的具体法律制度 | 第21-25页 |
| ·电子标签认证制度 | 第21-22页 |
| ·实名法律制度 | 第22-23页 |
| ·虚拟社会行为监管法律制度 | 第23-25页 |
| 第三章 物联网监管的法律基础 | 第25-35页 |
| ·物联网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 ·身份映射理论 | 第25-26页 |
| ·政府管制理论 | 第26-27页 |
| ·物联网监管的法律制度基础 | 第27-35页 |
| ·物联网监管的法律关系 | 第27-32页 |
| ·物联网监管的立法现状 | 第32-35页 |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物联网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 第35-49页 |
| ·电子标签认证制度 | 第35-39页 |
| ·电子标签的法律界定 | 第35-36页 |
| ·电子标签的合法认证 | 第36页 |
| ·电子标签认证的法律保障 | 第36-39页 |
| ·实名法律制度 | 第39-42页 |
| ·实名法律制度与公民隐私权保护 | 第39-40页 |
| ·实名制与通信自由权 | 第40-41页 |
| ·实名法律制度的实现模式 | 第41-42页 |
| ·虚拟社会行为监管法律制度 | 第42-49页 |
| ·虚拟社会行为的监管实践 | 第43-45页 |
| ·虚拟社会行为的监管手段 | 第45-46页 |
| ·虚拟社会行为的监管体制 | 第46-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