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北地区屠宰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0页 |
| ·病原 | 第9-10页 |
| ·病原的分类 | 第10-12页 |
| ·传统分类法 | 第10-11页 |
| ·分子标记法 | 第11-12页 |
| ·生活史 | 第12-13页 |
| ·致病性 | 第13-15页 |
| ·诊断 | 第15-18页 |
| ·形态学诊断 | 第15-16页 |
| ·血清学方法 | 第16页 |
| ·分子检测方法 | 第16-17页 |
| ·现场快速检测 | 第17-18页 |
| ·防治 | 第18页 |
| ·猪源住肉孢子虫的潜在风险性 | 第18-19页 |
| ·展望 | 第19-20页 |
| 第2章 豫北地区屠宰猪住肉孢子虫感染情况调查 | 第20-27页 |
| ·调查对象 | 第20页 |
| ·器械及试剂 | 第20-21页 |
| ·检查方法 | 第21页 |
| ·肉眼观察 | 第21页 |
| ·制作压片 | 第21页 |
| ·显微镜检查 | 第21页 |
| ·判定 | 第21-22页 |
| ·结果 | 第22-25页 |
| ·感染率调查结果 | 第22-23页 |
| ·感染强度调查结果 | 第23-24页 |
| ·住肉孢子虫形态观察 | 第24-25页 |
| ·讨论 | 第25-27页 |
| ·感染率 | 第25页 |
| ·感染强度 | 第25-27页 |
| 第3章 猪源住肉孢子虫组织病理学观察 | 第27-36页 |
| ·材料 | 第27-28页 |
| ·试验样品 | 第27页 |
| ·设备与器材 | 第27页 |
| ·试剂 | 第27-28页 |
| ·方法 | 第28-29页 |
| ·组织块冲水与脱水 | 第28页 |
| ·组织透明、浸蜡、石蜡包埋及切片制作 | 第28页 |
| ·HE 染色与封片 | 第28-29页 |
| ·结果 | 第29-33页 |
| ·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 | 第29-31页 |
| ·包囊对肌组织的损伤 | 第31-33页 |
| ·讨论 | 第33-36页 |
| ·虫体包囊的形态 | 第33-34页 |
| ·包囊寄生对肌肉组织的损伤 | 第34-36页 |
| 第4章 猪源住肉孢子虫超微结构观察与分析 | 第36-41页 |
| ·材料 | 第36-37页 |
| ·取样所需材料 | 第36页 |
| ·试验样品 | 第36页 |
| ·试验试剂 | 第36-37页 |
| ·方法 | 第37页 |
| ·双固定 | 第37页 |
| ·脱水与块染 | 第37页 |
| ·置换 | 第37页 |
| ·浸透与包埋 | 第37页 |
| ·结果 | 第37-40页 |
| ·讨论 | 第40-41页 |
| 第5章 猪源住肉孢子虫的分子鉴定 | 第41-51页 |
| ·材料 | 第41页 |
| ·样品 | 第41页 |
| ·器材和试剂 | 第41页 |
| ·方法 | 第41-44页 |
| ·基因组 DNA 的提取 | 第41-42页 |
|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42-43页 |
| ·PCR 扩增及反应条件 | 第43-44页 |
| ·电泳检测 PCR 扩增产物 | 第44页 |
| ·PCR 产物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47页 |
| ·目的片段扩增结果 | 第44-46页 |
| ·进化树的构建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 第46-47页 |
| ·讨论 | 第47-51页 |
| 第6章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