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写表 | 第8-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1页 |
1、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策略 | 第10-14页 |
·水稻高光效育种的常规策略 | 第10-13页 |
·水稻高光效育种的转基因育种策略 | 第13-14页 |
2、植物蔗糖合成作用的分子机制 | 第14-17页 |
·植物源叶中原初碳水化合物的合成 | 第14-15页 |
·光合同化产物的分配及蔗糖的合成 | 第15-17页 |
3、植物焦磷酸化酶(PPase)的研究进展 | 第17-21页 |
·PPase的生理功能及结构 | 第17-19页 |
·PPase基因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转焦磷酸化酶基因水稻株系的鉴定 | 第21-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9页 |
·培养基配方 | 第22页 |
·田间设计 | 第22页 |
·实验材料的农艺性状调查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的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23-26页 |
·PPase活性的测定 | 第23-24页 |
·可溶性总糖的测定 | 第24-25页 |
·蔗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果糖含量的测定 | 第25页 |
·淀粉含量的测定 | 第25-26页 |
·总氮含量测定 | 第26页 |
·实验材料的分子检测 | 第26-28页 |
·总DNA提取与阳性苗检测体系 | 第26-28页 |
·总RNA的提取 | 第28页 |
·cDNA的制备及RT-PCR检测 | 第28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8-2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9-40页 |
·PPa基因的转化及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第29-31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培养 | 第29页 |
·外植体的接种及共培养 | 第29-30页 |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和植株再生 | 第30页 |
·转基因阳性植株的筛选 | 第30-31页 |
·纯合转基因后代的获得和优系的筛选 | 第31页 |
·T2代转基因株系中PPa基因特异性表达分析 | 第31-33页 |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酶活性分析 | 第33-34页 |
·T_2代转PPa基因植株的产量相关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转基因后代株系的分蘖动态 | 第34-35页 |
·转基因后代株系的产量表现 | 第35-36页 |
·转基因后代株系的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 第36页 |
·T2代转PPa基因后代材料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分析 | 第36-40页 |
·可溶性总糖含量分析 | 第37页 |
·蔗糖含量分析 | 第37-38页 |
·果糖含量分析 | 第38-39页 |
·淀粉含量分析 | 第39页 |
·转PPa基因水稻的氮含量及C/N比分析 | 第39-4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0-47页 |
·作物高光效育种新途径的可行性分析 | 第40-42页 |
·PPa基因对源库限制类型水稻高产育种的作用效应差异 | 第42-44页 |
·水稻自身PPase基因的过表达 | 第44-45页 |
·无标记优良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 第45页 |
·下步工作展望 | 第45-47页 |
·转化后代的追踪鉴定和PPa基因的效应分析 | 第45页 |
·不同来源基因的效应分析 | 第45-46页 |
·无标记优良转基因株系的获得 | 第46-47页 |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 | 第47-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