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前言 | 第6-8页 |
第一章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制作 | 第8-19页 |
第一节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形制 | 第8-9页 |
第二节 《隐居十六观》图册的流传 | 第9-13页 |
第三节 《隐居十六观》图册中的诗词与题跋 | 第13-19页 |
第二章 《隐居十六观》中“隐”之解读 | 第19-37页 |
第一节 “隐居”探源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十六画目蕴涵的隐逸理念及归属的隐逸类别 | 第21-32页 |
第三节 晚明遗民之隐逸心态与陈洪绶之隐逸方式 | 第32-37页 |
第三章 《隐居十六观》陈洪绶自我“观”照之方式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十六观”探源 | 第37-39页 |
第二节 “观”内:眼神——封闭的空间(由观内而延外)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观”外:空白——开放的思维(由观外而照内) | 第40-43页 |
第四节 “观”隐居生活:衣冠、器物、指甲 | 第43-49页 |
第四章 “隐“与“观”出现的原因和当世研究的意义 | 第49-51页 |
第一节 原因:陈洪绶之紧张气质与矛盾人格 | 第49-50页 |
第二节 意义:提供护持心灵之方法和处世哲学 | 第50-51页 |
第五章 “十六观”化用至艺术领域的途径 | 第51-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图版目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附录1 | 第60-63页 |
附录2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