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生物光学特性与遥感识别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目录 | 第10-12页 |
| 图目录 | 第12-13页 |
| 表目录 | 第13-14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4-19页 |
|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 ·藻类生物光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藻类识别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8-19页 |
| 第2章 实验设计与数据采集 | 第19-25页 |
| ·实验设计 | 第19-20页 |
| ·藻种选择与培养 | 第19-20页 |
| ·实验方案 | 第20页 |
| ·藻类光学参数及水体组分浓度的采集方法 | 第20-25页 |
| ·遥感反射率(Rrs(λ)) | 第20-22页 |
| ·藻类吸收系数(a_(ph)(λ)) | 第22页 |
| ·藻类散射系数(b_p(λ)) | 第22-23页 |
| ·藻类后向散射系数(b_(bp)(λ)) | 第23-24页 |
| ·叶绿素a浓度(C_(cha)) | 第24-25页 |
| 第3章 铜绿微囊藻生物光学特性分析 | 第25-38页 |
| ·铜绿微囊藻固有光学特性分析 | 第25-34页 |
| ·铜绿微囊藻吸收特性分析 | 第25-29页 |
| ·铜绿微囊藻散射特性分析 | 第29-31页 |
| ·铜绿微囊藻后向散射特性分析 | 第31-34页 |
| ·铜绿微囊藻表观光学特性分析 | 第34-37页 |
| ·铜绿微囊藻遥感反射率特征分析 | 第35-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铜绿微囊藻识别模式的建立 | 第38-49页 |
| ·识别原理 | 第38-39页 |
| ·铜绿微囊藻与普通小球藻识别 | 第39-47页 |
| ·混合藻类吸收特征 | 第39-40页 |
| ·藻类吸收系数标准化 | 第40-41页 |
| ·识别特征提取 | 第41-44页 |
| ·结果分析 | 第44-47页 |
| ·小结 | 第47-49页 |
| 第5章 太湖水体铜绿微囊藻识别及其分布特征 | 第49-5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 ·太湖藻类组成和湖区分区 | 第49页 |
| ·采样点分布 | 第49-50页 |
| ·数据分析 | 第50-52页 |
| ·太湖藻类分布特征 | 第52-56页 |
| ·空间分布特征 | 第52-53页 |
| ·垂直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6-58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论文中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57页 |
| ·创新之处 | 第57页 |
| ·不足之处 | 第57页 |
| ·展望 | 第57-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