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V形河谷地震问题研究 | 第13页 |
·“5.12”汶川大地震触发山地灾害研究 | 第13-14页 |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研究 | 第14-15页 |
·“5.12”汶川大地震公路抢险与重建修复技术研究 | 第15-1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二章 V形深切河谷震害模式 | 第18-58页 |
·依托工程项目背景 | 第18-22页 |
·山区河谷形态特点 | 第22-24页 |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震害概况 | 第24-31页 |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公路震害 | 第31-54页 |
·V形深切河谷地震触发崩塌滑坡影响因素特点分析 | 第54-57页 |
·地壳浅表生改造 | 第54-55页 |
·斜坡形成过程中的表生改造 | 第55-56页 |
·地震对浅生时效结构的表生改造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三章 S303线映秀至耿达段震后次生灾害 | 第58-73页 |
·2010年8.14泥石流灾害 | 第58-68页 |
·概述 | 第58-62页 |
·次生灾害点主要情况 | 第62-68页 |
·2011年7.03泥石流灾害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重建公路工程次生灾害防治对策 | 第73-86页 |
·次生灾害处治难点与治理原则 | 第73-75页 |
·次生灾害处治的困难 | 第73-74页 |
·治理原则 | 第74-75页 |
·重建工程方案 | 第75-85页 |
·线路方案比选 | 第75-84页 |
·不良地质及特殊路基设计 | 第84-85页 |
·本章结论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86-92页 |
·论文工作与主要结论 | 第86页 |
·对汶川地震极重灾区重建工作的建议 | 第86-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个人简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