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调解的优势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言 | 第11-13页 |
一、 民事诉讼调解概说 | 第13-17页 |
(一) 民事诉讼调解的基本内涵 | 第13-14页 |
(二) 民事诉讼调解的性质 | 第14-17页 |
1. 法官审判权理论 | 第14-15页 |
2. 当事人自主处分权理论 | 第15页 |
3. 法官审判权和当事人自主处分权相结合的理论 | 第15-17页 |
二、 民事诉讼中调解比较优势的分析 | 第17-32页 |
(一) 民事诉讼中调解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 第17-28页 |
1. 婚姻家庭纠纷 | 第17-21页 |
2. 劳务合同纠纷 | 第21-25页 |
3.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 | 第25-28页 |
(二) 民事诉讼中调解比较优势的理论分析 | 第28-32页 |
1. 调解程序简易方便 | 第29页 |
2. 调解方式灵活且协议易于履行 | 第29页 |
3. 调解的低成本和高效率 | 第29-30页 |
4. 调解兼顾法、理、情的统一 | 第30-32页 |
三、 民事诉讼中调解优势难以充分发挥的原因 | 第32-35页 |
(一) 立法缺陷 | 第32-33页 |
1. 调解程序的相关规定不完整 | 第32页 |
2. 调解的原则不恰当 | 第32-33页 |
3. 当事人反悔的规定不严格 | 第33页 |
(二) 司法弊端 | 第33-35页 |
1. 职权主义色彩浓厚 | 第33-34页 |
2. 审判人员对调解的过度偏好 | 第34页 |
3. 当事人恶意调解的现象普遍存在 | 第34-35页 |
四、 民事诉讼中调解优势的巩固与发挥 | 第35-40页 |
(一) 完善调解相关立法规范 | 第35-36页 |
1. 完善调解程序的相关规定 | 第35-36页 |
2. 确立科学的调解原则 | 第36页 |
(二) 适度限制当事人反悔 | 第36-37页 |
(三) 实行调审分离 | 第37-38页 |
(四) 防范与规制恶意调解 | 第38-39页 |
1. 增强防范意识 | 第38页 |
2. 加强监督和惩处 | 第38-39页 |
(五) 建立及完善相应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1. 建立合理的调解激励机制 | 第39页 |
2. 完善相应的调解监督机制 | 第39-40页 |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