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工艺美术论文--中国工艺美术论文--织染、服装、刺绣工艺美术论文--刺绣论文

南通彩锦绣主创群体研究(1959-1996)--以黄培中等艺术创作为主的考察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2页
 第一节 本研究的选题缘起第8页
 第二节 对彩锦绣相关概念的界定第8-10页
  一 彩锦绣概念的界定第8-9页
   (一) 彩锦绣的制作特点第9页
   (二) 彩锦绣的设计特点第9页
  二 彩锦绣主创群体概念的界定第9-10页
   (一) 彩锦绣设计人员第9页
   (二) 彩锦绣制作人员第9页
   (三) 彩锦绣相关辅助人员第9-10页
  三 本文研究时段“1959—1996”的界定第10页
 第三节 彩锦绣及主创群体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一 著作类的研究综述第10页
  二 文献类研究综述第10页
  三 主创群体本身对于彩锦绣的研究综述第10-11页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思路第11页
 第五节 研究方法第11-12页
第二章 彩锦绣主创群体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第12-15页
 第一节 地域与产业背景第12-13页
  一 地域文化背景第12页
  二 纺织业的背景第12页
  三 传统手工艺的背景第12-13页
 第二节 人文背景第13-15页
  一 人杰地灵重视教育第13页
  二 沈寿的女工传习所与仿真绣的发展第13-14页
  三 专家学者的关爱及院校的合作第14-15页
第三章 彩锦绣与彩锦绣主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第15-26页
 第一节 彩锦绣的形成与发展第15-20页
  一 彩锦绣的传统基础第15-16页
   (一) 民间的点彩与纳锦第15页
   (二) 沈绣第15-16页
   (三) 乱针绣第16页
   (四) 绒绣第16页
  二 彩锦绣六十年代的兴起第16-17页
   (一) 积极探索、寻求突破第17页
   (二) 融合传统、敢于创新第17页
  三 彩锦绣七、八十年代的辉煌第17-19页
   (一) 作品贴近时代生活第17-18页
   (二) 优秀作品层出不穷第18页
   (三) 艺术风格走向成熟第18-19页
  四 彩锦绣九十年代的低谷第19-20页
   (一) 创作观念上的滞后第19-20页
   (二) 市场经济的冲击第20页
   (三) 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的解体第20页
 第二节 彩锦绣主创群体的形成与发展第20-26页
  一 彩锦绣主创群体的形成及人员构成特点第20-23页
   (一) 设计者人员的构成特点第20-22页
   (二) 制作者人员的构成特点第22-23页
   (三) 彩锦绣的辅助人员的构成特点第23页
   (四) 彩锦绣主创群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第23页
  二 彩锦绣主创群体技能的形成与发展第23-26页
第四章 彩锦绣主创群体的特征与传承特点第26-31页
 第一节 彩锦绣主创群体的群体特征第26-27页
  一 与传统刺绣艺人的区别第26页
  二 设计者和制作者的互动性第26-27页
 第二节 彩锦绣制作群体的传承特点第27-31页
  一 彩锦绣制作群体传承系谱特点第27-28页
  二 其它绣种技法的广泛吸纳对主创群体成长的作用第28-29页
   (一) 奠定了彩锦绣主创群体的技术底蕴第28页
   (二) 丰富了彩锦绣多元化的表现手法第28-29页
   (三) 启迪了彩锦绣主创群体的创新思维第29页
  三 彩锦绣主创群体传授手艺的途径与方法第29-31页
   (一) “七二一”工大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定模式第29-30页
   (二) 师徒互动的传授与学习第30-31页
第五章 彩锦绣主创群体与其设计、工艺方法的形成及特点第31-35页
 第一节 设计方法第31页
 第二节 工艺方法第31-35页
  一 彩锦绣工艺方法形成的创新性第32页
  二 材料与工艺的互动性第32-33页
  三 刺绣过程中的工艺再创造第33-34页
  四 “工艺卡”的独创性第34-35页
第六章 南通彩锦绣主创群体个案研究第35-47页
 第一节 南通彩锦绣设计师黄培中第35-39页
  一 黄培中彩锦绣设计理念的形成与确立第36页
  二 黄培中的师承关系及其对彩锦绣事业的影响第36-37页
  三 黄培中先生设计作品分析第37-39页
   (一) 以自然物象为创作方向的设计作品分析第37-38页
   (二) 以传统文化为创作方向的作品分析第38-39页
 第二节 南通彩锦绣制作者王建华第39-42页
  一 王建华彩锦绣制作中的针法处理和创新第40-41页
  二 王建华彩锦绣针法创新分析第41-42页
 第三节 南通彩锦绣制作者金蕾蕾第42-45页
  一 金蕾蕾对彩锦绣的认识和创新第42-43页
  二 金蕾蕾对彩锦绣制作管理方式的创新及贡献第43页
  三 金蕾蕾作品针法赏析第43-45页
 第四节 其他相关主创群体代表第45-46页
 第五节 专家学者对彩锦绣创新发展的认同、支持、帮助第46-47页
第七章 结论第47-54页
 第一节 彩锦绣主创群体研究的认知与总结第47-49页
  一 天时——特定的历史机遇造就了主创群体第47-48页
  二 地利——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滋润了主创群体第48页
  三 人和——和谐的团队关系加快了主创群体的成长步伐第48-49页
 第二节 彩锦绣发展前景探讨第49-52页
  一 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第49页
  二 传承与发展的再认识第49-50页
  三 政府扶持和社会关注第50-51页
  四 产业化发展第51-52页
 第三节 彩锦绣主创群体研究对彩锦绣及现代手工艺发展的启示第52-53页
 第四节 主创群体的解散和精神的延续第53-54页
致谢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6页
附录第56-72页
 彩锦绣数据库材料之一:艺人调研表第56-67页
  一 黄培中、王建华调研表第56-58页
  二 金蕾蕾调研表第58-60页
  三 宁覃调研表第60-61页
  四 唐广义调研表第61-62页
  五 陈锦珠调研表第62-63页
  六 储有莲调研表第63-64页
  七 施湘调研表第64页
  八 华俊山调研表第64-65页
  九 李斌调研表第65-67页
 彩锦绣数据库材料之二:主创团队人员数据库第67-69页
 彩锦绣数据库材料之三:作品一览表第69-72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5至17世纪中欧设计交流研究
下一篇:画以形为先--我在创作中对内容与形式关系的体验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