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致谢 | 第7-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概况 | 第13-16页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原理和特点 | 第13-14页 |
| ·国内外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最新研究动态 | 第14-16页 |
|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与发展 | 第16-18页 |
|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特点 | 第16-17页 |
|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最新研究动态 | 第17-18页 |
|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 第18-21页 |
| ·节点连接方式 | 第18-19页 |
| ·国外节点试验研究成果 | 第19-21页 |
| ·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和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2-30页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2-27页 |
|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震害 | 第22-23页 |
| ·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耗能机制 | 第23-27页 |
| ·预制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7-30页 |
| ·预压装配式结构的震害 | 第27-28页 |
| ·预压装配式结构的抗震性能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概况 | 第30-39页 |
| ·两层两跨试验框架的设计 | 第30-31页 |
| ·材料性能 | 第31-32页 |
| ·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法 | 第32-34页 |
| ·试验装置 | 第32-33页 |
| ·加载方法 | 第33-34页 |
| ·测点布置及量测设备 | 第34-35页 |
| ·试验过程及裂缝开展情况 | 第35-39页 |
| 第四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分析 | 第39-57页 |
| ·框架梁端节点受力过程和破坏机理 | 第39-43页 |
| ·框架梁端节点的分类 | 第39-40页 |
| ·框架梁端节点的破坏机理 | 第40-43页 |
| ·框架梁端节点的受力过程 | 第43页 |
| ·框架梁端截面应变分布规律 | 第43-45页 |
| ·滞回曲线 | 第45-48页 |
| ·骨架曲线 | 第48-49页 |
| ·延性系数 | 第49-53页 |
| ·延性的概念和表达 | 第49-51页 |
| ·试验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 ·框架结构的耗能能力 | 第53-55页 |
| ·框架结构的变形恢复能力 | 第55-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 第57-75页 |
| ·ANSYS 分析软件概述 | 第57-59页 |
| ·有限元方法原理 | 第57页 |
| ·ANSYS 软件简介 | 第57-58页 |
| ·ANSYS 软件的主要分析步骤 | 第58-59页 |
| ·分析模型的建立 | 第59-69页 |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59-62页 |
| ·单元类型的选取 | 第62-66页 |
| ·框架的网格划分 | 第66-67页 |
| ·加载和求解过程 | 第67-69页 |
| ·计算分析与对比 | 第69-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 ·全文总结 | 第75-76页 |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