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TPM的远程身份证明研究与应用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3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3-27页 |
·密码学基础 | 第13-17页 |
·零知识证明 | 第13-14页 |
·双线性配对 | 第14页 |
·密码学上数学难题 | 第14-15页 |
·数字证书 | 第15-17页 |
·身份认证 | 第17页 |
·隐私保护 | 第17-18页 |
·可信计算概述 | 第18-20页 |
·可信计算基本概念 | 第18-19页 |
·可信平台密钥和证书类型 | 第19-20页 |
·可信平台身份认证方案 | 第20-26页 |
·隐私CA方案 | 第21-22页 |
·DAA方案 | 第22-26页 |
·总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基于双线性配对和强匿名性DAA协议 | 第27-39页 |
·已有DAA方案分析 | 第27-28页 |
·基于双线性配对和强匿名性DAA协议 | 第28-36页 |
·协议基础 | 第28-31页 |
·初始化 | 第31-32页 |
·加入协议 | 第32-34页 |
·签名协议 | 第34-35页 |
·签名验证 | 第35-36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36-38页 |
·匿名性分析 | 第36页 |
·Rudolph攻击 | 第36-37页 |
·隐私安全分析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4章 基于TPM的组播组成员身份认证协议 | 第39-61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基础 | 第39-42页 |
·协议思想 | 第39-41页 |
·协议基础 | 第41-42页 |
·基于TPM的组成员身份认证协议 | 第42-52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说明 | 第42-45页 |
·初始化 | 第45页 |
·加入协议 | 第45-47页 |
·AIK生成协议 | 第47-50页 |
·组成员请求认证 | 第50-51页 |
·验证 | 第51-52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安全性分析 | 第52-58页 |
·安全性分析 | 第53-57页 |
·主动攻击分析 | 第57-58页 |
·组密钥管理 | 第58-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基于TPM的组成员身份认证实验 | 第61-73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分析 | 第61-64页 |
·符号描述 | 第61页 |
·技术可行性分析 | 第61-64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实验 | 第64-72页 |
·实验平台配置 | 第64-66页 |
·基于连接的用户和认证端之间的通信 | 第66-67页 |
·组成员身份认证 | 第67-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项目情况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