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小说的审美内涵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论文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刘醒龙小说的审美理想 | 第14-22页 |
| ·题材的乡土属性 | 第14-16页 |
| ·两种文明的冲突 | 第16-18页 |
| ·传统农业与工业文明的撞击 | 第16-18页 |
| ·乡村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冲突 | 第18页 |
| ·对乡土世界的构建 | 第18-22页 |
| ·城乡二元视角的运用 | 第19页 |
| ·理想乡土人生的构建 | 第19-22页 |
| 第三章 刘醒龙小说的审美观照 | 第22-35页 |
| ·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 第22-26页 |
| ·对农村艰难生活的审视 | 第22-24页 |
| ·对社会道德拯救的渴望 | 第24-25页 |
| ·对知识分子境遇的认知 | 第25-26页 |
| ·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 第26-30页 |
| ·平民意识 | 第26-28页 |
| ·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 | 第28-29页 |
| ·担当意识 | 第29-30页 |
| ·对复杂人性的探索 | 第30-35页 |
| ·“父亲”形象的文化内涵 | 第31-32页 |
| ·女性形象的崇拜情结 | 第32-33页 |
| ·基层干部形象的刻画 | 第33-35页 |
| 第四章 刘醒龙小说的审美意蕴 | 第35-41页 |
| ·传统文化的弘扬 | 第35-37页 |
| ·西方文化的审视 | 第37-38页 |
| ·悲剧意识的回归 | 第38-41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