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政治学史、政治思想史论文

“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复兴,还是蜕变?--吉登斯“第三条道路”政治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4页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第13-14页
 二、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研究现状第14-20页
  (一) “第三条道路”是后社会主义重构,还是现代性批判第15-18页
  (二) “第三条道路”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还是其蜕变第18-20页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3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22页
  (二) 研究方法第22-23页
 四、 本文的创新第23-24页
第二章 “第三条道路”——“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第24-47页
 一、 社会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第24-27页
 二、 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诊疗第27-37页
  (一) 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历史指向第28-30页
  (二) 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病理学诊断第30-35页
  (三) 社会主义现代性的社会学建构第35-37页
 三、 “第三条道路”—吉登斯现代性反思的“后社会主义”第37-47页
  (一) 现代性与社会主义第38-43页
  (二) 反思现代性下的吉登斯“后社会主义”第43-44页
  (三) “第三条道路”—吉登斯“后社会主义”的构建第44-47页
第三章 “第三条道路”——超越中复兴第47-63页
 一、 超越—“第三条道路”的基本价值第47-51页
  (一) 没有敌人的时代第47-49页
  (二) 左与右部分有效第49-50页
  (三) 超越左与右政治第50-51页
 二、 复兴—“第三条道路”的内在目的第51-56页
  (一) 既往意识形态枯竭第52-53页
  (二) “后社会主义”复兴第53-55页
  (三) 社会民主主义复兴第55-56页
 三、 超越中复兴—“第三条道路”的政治特征第56-63页
  (一) 多元并存的“新发展主义”第57-60页
  (二) 灵活宽容的“非原教旨主义”第60-61页
  (三) 追求实效的“新实用主义”第61-63页
第四章 “第三条道路”——折中中蜕变第63-79页
 一、 折中—“第三条道路”的现实标志第63-68页
  (一) 价值调和第64-65页
  (二) 内容糅合第65-67页
  (三) 方法滤合第67-68页
 二、 蜕变—“第三条道路”的潜藏逻辑第68-74页
  (一) 老派社会民主主义—超越性渐离第69-70页
  (二) 新自由主义—折中性靠近第70-73页
  (三) “第三条道路”—离左而近右第73-74页
 三、 折中中蜕变—“第三条道路”的政治本质第74-79页
  (一) 政治道路—“第三条道路”在资本主义之中拯救资本主义第74-75页
  (二) 政党方向—“第三条道路”在修正主义之中超越修正主义第75-77页
  (三) 政策价值—“第三条道路”在不确定性之中规避现代风险第77-79页
结语:复兴与蜕变——“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困境第79-85页
 一、 复兴与蜕变—“第三条道路”的悖离向度第79-80页
 二、 原则复兴,操作蜕变—“后社会主义”的结构性矛盾第80-82页
 三、 “第三条道路”的二重性质—新自由主义的社会民主主义第82-85页
参考文献第85-92页
后记第92-9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公共空间视角审视参与民主
下一篇:欧盟一体化进程中商标权制度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