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与发展对策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意义和目的 | 第9-11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1-15页 |
| ·资源型城市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 ·循环经济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 ·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研究述评 | 第13-15页 |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页 |
|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15-18页 |
| ·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15-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2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概述 | 第18-29页 |
| ·循环经济理论概述 | 第18-23页 |
| ·概念、特点及原则 | 第18-20页 |
| ·构建的层次体系分析 | 第20-23页 |
|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诊断分析 | 第23-27页 |
| ·总体现状 | 第23-25页 |
| ·存在问题 | 第25-27页 |
| ·研究基本框架 | 第27-29页 |
| 第3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构建 | 第29-42页 |
| ·构建的目的与意义 | 第29-30页 |
| ·构建目的 | 第29-30页 |
| ·构建意义 | 第30页 |
| ·构建思路、原则及依据 | 第30-35页 |
| ·构建思路 | 第30-31页 |
| ·基本原则 | 第31-32页 |
| ·构建依据 | 第32-35页 |
| ·评价体系的确立 | 第35-42页 |
| ·评价体系功能 | 第35-36页 |
| ·评价体系构成 | 第36-38页 |
|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8-42页 |
| 第4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实证分析 | 第42-62页 |
| ·濮阳市循环经济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42-48页 |
| ·濮阳市发展简介 | 第42-43页 |
| ·濮阳市循环经济发展扫描 | 第43页 |
| ·濮阳市循环经济存在问题 | 第43-47页 |
| ·濮阳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构建 | 第47-48页 |
| ·指标权重赋值 | 第48-52页 |
| ·层次分析法应用 | 第48-50页 |
| ·德尔菲法应用及最终各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2页 |
| ·灰色关联度综合评价 | 第52-57页 |
| ·确定比较序列与目标序列 | 第52-53页 |
| ·指标无量纲化和权重的确定 | 第53-54页 |
|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分析 | 第54-57页 |
| ·濮阳循环经济工作发展建议 | 第57-62页 |
| ·夯实基础构建 | 第57-59页 |
| ·借鉴成功模式 | 第59-60页 |
| ·全民参与 | 第60-62页 |
| 第5章 油气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 第62-73页 |
| ·影响因素 | 第62-66页 |
| ·政策机制 | 第62-63页 |
| ·技术水平 | 第63-64页 |
| ·人力资源 | 第64页 |
| ·产业结构 | 第64-65页 |
| ·意识淡薄 | 第65-66页 |
| ·发展机制 | 第66-67页 |
| ·农业保障机制 | 第66页 |
| ·工业转型机制 | 第66页 |
| ·技术支持机制 | 第66-67页 |
| ·人才支持机制 | 第67页 |
| ·发展策略 | 第67-70页 |
| ·编制发展规划 | 第67-68页 |
| ·产业优化策略 | 第68页 |
| ·层层推进策略 | 第68-70页 |
| ·发展建议 | 第70-73页 |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应用展望 | 第73-75页 |
| ·研究结论 | 第73-74页 |
| ·应用展望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 附录 | 第79-8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