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的关系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 ·富钴结壳的调查现状 | 第11-13页 |
| ·结壳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结壳的分布区域 | 第14-15页 |
| ·结壳的类别和厚度 | 第15页 |
| ·结壳的结构与构造 | 第15页 |
| ·结壳的矿物组成 | 第15页 |
| ·结壳的形成时代与生长速率 | 第15-16页 |
| ·结壳的化学成分 | 第16页 |
| ·结壳的生长基底(核心) | 第16-17页 |
| ·结壳物质来源 | 第17页 |
| ·结壳古海洋学研究 | 第17-18页 |
| ·结壳的成因机制 | 第18页 |
| ·海山形态学研究 | 第18-19页 |
| ·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9页 |
| ·选题及其意义 | 第19-20页 |
| ·研究目标 | 第20页 |
|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第21-35页 |
| ·地质构造位置和海山年龄 | 第21-23页 |
| ·研究区的断裂构造 | 第23-24页 |
| ·研究区磁条带分布特征 | 第24-25页 |
| ·研究区岩浆活动和岩石类型分布 | 第25-27页 |
| ·沉积层序 | 第27-28页 |
| ·海山成因和演化 | 第28-30页 |
| ·海山区地球物理 | 第30-35页 |
| ·海山区重力场分布特征 | 第30页 |
| ·地磁异常特征 | 第30-32页 |
| ·浅地层特征 | 第32-33页 |
| ·基岩岩石类型 | 第33-35页 |
| 第3章 研究区海山形态类型划分 | 第35-42页 |
| ·海山类型划分方法 | 第35-36页 |
| ·海山形态类型划分 | 第36-42页 |
| 第4章 两类海山的结壳成矿特征 | 第42-53页 |
| ·结壳成矿厚度 | 第42-44页 |
| ·两类海山的结壳厚度 | 第42页 |
| ·两类海山结壳空间厚度演变 | 第42-43页 |
| ·两类海山的理论成矿下限 | 第43页 |
| ·两类海山不同类型结壳的频谱分布 | 第43-44页 |
| ·成矿元素 | 第44-53页 |
| ·两类海山结壳主要成矿元素组成 | 第44-45页 |
| ·主要成矿元素的空间变化 | 第45-47页 |
| ·两类海山结壳Mn/Fe比值及其空间变化 | 第47-48页 |
| ·主要成矿元素间的关系 | 第48-53页 |
| 第5章 富钴结壳结构构造和矿物学特征 | 第53-67页 |
| ·结壳的一般特征 | 第53页 |
| ·结壳表面特征对比 | 第53-54页 |
| ·结壳宏观构造与类型 | 第54-57页 |
| ·两类海山板状结壳成矿构造 | 第55页 |
| ·两类海山不同成矿结构的板状结壳厚度 | 第55-56页 |
| ·两类海山不同成矿类型结壳组成 | 第56-57页 |
| ·结壳的结构与显微构造特征 | 第57-59页 |
| ·结壳的矿物成分 | 第59-67页 |
| 第6章 富钴结壳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67-88页 |
| ·结壳化学组成分类 | 第67-71页 |
| ·元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 第71-77页 |
| ·Fe、Mn与Al | 第72页 |
| ·Fe、Mn与P | 第72-73页 |
| ·Fe、Mn与Cu、REE | 第73-75页 |
| ·Al与Cu、REE | 第75页 |
| ·Al与P | 第75-76页 |
| ·P与Cu、REE | 第76-77页 |
| ·结壳常量元素组成 | 第77-80页 |
| ·结壳微量元素组成 | 第80-82页 |
| ·结壳稀土元素组成 | 第82-88页 |
| 第7章 富钴结壳的成矿过程与模型研究 | 第88-104页 |
| ·物质来源 | 第88页 |
| ·成矿环境 | 第88-89页 |
| ·成因机制 | 第89-90页 |
| ·结壳的生长界线 | 第90-93页 |
| ·结壳界线的类型与特征 | 第90-91页 |
| ·结壳界线的控制因素 | 第91-93页 |
| ·结壳的生长和成矿过程 | 第93-100页 |
| ·海山结壳成矿模型 | 第100页 |
| ·海山类型与结壳成矿关系 | 第100-101页 |
| ·对后续海山加密调查和圈矿的建议 | 第101-104页 |
| 结论 | 第104-106页 |
| 致谢 | 第106-1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 作者简介 | 第116-1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