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廷桢诗词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目录 | 第6-8页 |
绪论 | 第8-17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7页 |
1 第一阶段(1919年以前) | 第9-11页 |
2 第二阶段(1919年到80年代) | 第11-12页 |
3 第三阶段(80年代至今) | 第12-17页 |
第一章 邓廷桢的生平 | 第17-33页 |
第一节 清贫困顿的少年时代 | 第17-18页 |
第二节 断案神明、誉流京师的陕西官员 | 第18-20页 |
第三节 发伏厘奸、深得民心的邓青天 | 第20-23页 |
第四节 屡挫侵略者的民族英雄 | 第23-28页 |
第五节 忠贞不渝的爱国耆硕 | 第28-33页 |
第二章 邓廷桢的词 | 第33-64页 |
第一节 邓廷桢的词学思想 | 第37-42页 |
1 主蕴藉,重视词的风雅作用 | 第37-39页 |
2 倡辞美,关注词的艺术美感 | 第39-40页 |
3 重音律,讲究词的节奏音韵 | 第40-42页 |
第二节 《双砚斋词钞》的题材内容 | 第42-54页 |
1 将军白发之章——爱国咏怀词 | 第42-46页 |
2 "夜夜凭伊半晌作归人"——行旅思乡词 | 第46-48页 |
3 "飞出清湘月一钲"——咏物写景词 | 第48-50页 |
4 "生绡似有琵琶语"——题画词 | 第50-52页 |
5 "小桥乌鹊良宵架"——酬唱宴集词 | 第52-54页 |
第三节 《双砚斋词钞》的艺术特色 | 第54-64页 |
1 "怕愁重如春担不起"——蕴含风雅之旨 | 第54-55页 |
2 "吐纳新传妙诀"——"清刚"的艺术追求 | 第55-58页 |
3 "搔首欲问孀娥"——姿态横生 | 第58-60页 |
4 "怀中自有江郎笔"——善于使用典故 | 第60-64页 |
第三章 邓廷桢的诗歌 | 第64-99页 |
第一节 邓廷桢的诗学思想 | 第64-69页 |
1 主张以蕴藉之笔写风雅之旨 | 第64-66页 |
2 提倡以和谐声律谱写心曲 | 第66-67页 |
3 偏爱运用典故表达诗意 | 第67-69页 |
第二节 《双砚斋诗钞》的创作阶段与内容 | 第69-87页 |
1 "尚有书生豪气在"——关注个人 | 第69-72页 |
2 "长官忍泪去勘灾"——体恤百姓 | 第72-75页 |
3 "那得金针砭妄庸"——全心为民 | 第75-79页 |
4 "谁与沧溟净尘块"——潜心报国 | 第79-83页 |
5 "击剑一长歌"——赤心不改 | 第83-87页 |
第三节 《双砚斋诗钞》的艺术成就 | 第87-99页 |
1 "睚眦恩怨何须论"——温厚清雅 | 第87-90页 |
2 "载将徐福上蓬莱"——善于叙事 | 第90-91页 |
3 "却忆江南烟雨里"——情景交融 | 第91-94页 |
4 "已有鸿文丽汉京"——巧用典故 | 第94-97页 |
5 "小住篮舆话风物"——绝句隽永 | 第97-99页 |
第四章 邓廷桢的其他创作 | 第99-114页 |
第一节 邓廷桢的奏章及书信 | 第99-109页 |
1 远见卓识,深刻的思想内容 | 第99-101页 |
2 讲究文法,雅洁精练 | 第101-107页 |
3 慷慨深切,富有气势 | 第107-109页 |
第二节 邓廷桢创作的楹联 | 第109-114页 |
1 关注现实,独抒怀抱 | 第109-111页 |
2 妙用技法,善于造境 | 第111-114页 |
第五章 邓廷桢文学创作的地位和影响 | 第114-121页 |
第一节 鸦片战争爱国诗潮的先声 | 第114-115页 |
第二节 "近代词坛的揭幕人" | 第115-117页 |
第三节 浙派词风的继承者 | 第117-118页 |
第四节 桐城文派的追随者 | 第118-121页 |
结语 | 第121-122页 |
注释 | 第122-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4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第134-135页 |
后记 | 第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