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8页 |
一、绪论 | 第8-17页 |
(一) 汉代关于《史记》文学的论述 | 第8-9页 |
(二) 魏晋南北朝关于《史记》文学的论述 | 第9-11页 |
(三) 唐朝关于《史记》文学的论述 | 第11-12页 |
(四) 宋元关于《史记》文学的论述 | 第12-14页 |
(五) 明清关于《史记》文学的论述 | 第14-17页 |
二、《史记评注》的著者牛运震 | 第17-23页 |
(一) 牛运震其人 | 第17-20页 |
(二) 牛运震著述 | 第20-23页 |
三、评《史记》的艺术成就 | 第23-74页 |
(一) 评《史记》的语言艺术 | 第23-40页 |
1.评《史记》中的长句和短句——"长句有劲力"、"多用短句" | 第23-27页 |
2.评《史记》中的"对句"——"对句双收有笔力" | 第27-31页 |
3.评《史记》中的洁笔——"峻洁有力" | 第31-34页 |
4.评《史记》中的复笔——"《史记》之妙,妙在能复" | 第34-38页 |
5.其他 | 第38-40页 |
(二) 评《史记》的写人艺术 | 第40-56页 |
1.评《史记》写人之主宾 | 第41-45页 |
2.评《史记》传主之言语 | 第45-48页 |
3.评《史记》善写人心迹 | 第48-50页 |
4.关于喜、怒、哀、乐等心情的评论 | 第50-54页 |
5.评《史记》写人之品性 | 第54-56页 |
(三) 评《史记》的叙事艺术 | 第56-74页 |
1.问答法 | 第58-60页 |
2.叙中夹论,叙中夹断 | 第60-61页 |
3.追叙法 | 第61-63页 |
4.互见法 | 第63-64页 |
5.事中有事,传中附传法 | 第64-66页 |
6.呼应法、伏笔法 | 第66-68页 |
7."自注"叙事法 | 第68-69页 |
8.言外有意,笔外有情 | 第69-70页 |
9.重"眼目" | 第70-72页 |
10.衬托法 | 第72-74页 |
四、评《史记》的其他内容 | 第74-102页 |
(一) 评《史记》十表 | 第74-82页 |
1.从宏观入手,对十表进行整体论述 | 第75-77页 |
2.从单篇着眼,对各表进行细致评注 | 第77-82页 |
(二) 评《史记》"太史公曰" | 第82-90页 |
1.隐括全篇 | 第83-85页 |
2.偏举一事 | 第85-86页 |
3.考诸涉历所亲见 | 第86-87页 |
4.证诸典记所参合 | 第87页 |
5.于类传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 | 第87-88页 |
6.于正传之外摭轶事以补其漏 | 第88页 |
7.其他 | 第88-90页 |
(三) 评《史记》与其他史书 | 第90-102页 |
1.评《史记》与《左传》 | 第91-93页 |
2.评《史记》与《战国策》 | 第93-97页 |
3.评"班马异同" | 第97-102页 |
五、结语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8-109页 |
致谢 | 第109-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