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引言 | 第8-10页 |
| ·研究的时代背景 | 第8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 ·目前国内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8-9页 |
| ·研究的目标 | 第9-10页 |
| 2 城市及城市公共空间 | 第10-16页 |
| ·城市 | 第10-12页 |
| ·城市的起源及发展 | 第10-11页 |
| ·城市化问题及其影响 | 第11页 |
|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导向设计的发展 | 第11-12页 |
| ·地域文化与城市导向设计 | 第12页 |
| ·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空间环境特征 | 第12-13页 |
| ·城市公共空间 | 第12-13页 |
| ·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特征 | 第13页 |
| ·现代城市对导向设计的新诉求 | 第13-16页 |
| ·人群的大量流动对导向的新诉求 | 第13-14页 |
| ·城市空间的变化对导向的新诉求 | 第14-15页 |
| ·城市环境的优化对导向的新诉求 | 第15-16页 |
| 3 导向设计概述 | 第16-22页 |
| ·导向设计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导向设计的历史与发展 | 第16-18页 |
| ·早期导向的萌芽 | 第16-17页 |
| ·现代城市导向的产生和发展 | 第17-18页 |
| ·导向设计的分类 | 第18-19页 |
| ·根据性质的分类 | 第18页 |
| ·根据形式的分类 | 第18-19页 |
| ·导向设计的价值 | 第19-22页 |
| ·社会价值 | 第19页 |
| ·地域文化价值 | 第19-20页 |
| ·美学价值 | 第20-22页 |
| 4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构成要素 | 第22-28页 |
| ·视觉要素 | 第22-24页 |
| ·图形与符号 | 第22-23页 |
| ·文字与字体 | 第23页 |
| ·色彩与色调 | 第23-24页 |
| ·造型与布局 | 第24页 |
| ·非视觉要素 | 第24-26页 |
| ·触觉类信息 | 第25页 |
| ·听觉类信息 | 第25-26页 |
| ·嗅觉类信息 | 第26页 |
| ·导向设施 | 第26-28页 |
| ·规划与分布 | 第26页 |
| ·造型与结构 | 第26-27页 |
| ·材料与工艺 | 第27-28页 |
| 5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的设计原则 | 第28-30页 |
| ·重视与环境的协调 | 第28页 |
| ·体现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 | 第28页 |
| ·符合视觉审美习惯 | 第28-29页 |
| ·醒目性、识别性、合理性、持续性、系统性原则 | 第29-30页 |
| 6 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设计方法 | 第30-54页 |
| ·创意定位——艺术地提升文化内涵 | 第30-40页 |
| ·充分挖掘导向系统的地域文化 | 第30-33页 |
| ·地域文化及其与导向系统的关系 | 第31-32页 |
| ·城市导向系统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现 | 第32-33页 |
| ·导向设计中图形符号的创意 | 第33-40页 |
| ·提取的图形符号与环境的共鸣 | 第34-36页 |
| ·中国传统图形符号的文化特性研究 | 第36-38页 |
| ·中国传统图形在城市导向设计中的运用手法 | 第38-40页 |
| ·创新手法——科学地呈现传达意图 | 第40-50页 |
| ·导向设计中载体的创新 | 第40-45页 |
| ·载体形式的创新 | 第40-42页 |
| ·导向载体空间的多元化 | 第42-44页 |
| ·开发利用新载体 | 第44-45页 |
| ·导向设计中利用新技术 | 第45-50页 |
| ·LED在导向设计中的运用 | 第45-47页 |
| ·电子信息技术在导向设计中的运用 | 第47-49页 |
| ·环保可持续性技术在导向设计中的运用 | 第49-50页 |
| ·面向世界——规范的执行通用标准 | 第50-52页 |
| ·全球化背景下导向系统标准化的必要性 | 第50-51页 |
| ·导向设计标准化的设计方法 | 第51-52页 |
| ·各要素的标准化 | 第51页 |
| ·导向系统设置的标准化 | 第51-52页 |
| ·合理有序的设计步骤 | 第52-54页 |
| ·实地调查研究 | 第52页 |
| ·城市形象定位 | 第52页 |
| ·环境功能定位 | 第52-53页 |
| ·导向视觉元素提炼 | 第53页 |
| ·方案设计 | 第53-54页 |
| 结语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个人简介 | 第58-60页 |
| 导师简介 | 第60-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