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多元化医学教育体制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序言 | 第8-18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1. 宋代医学教育研究的价值所系 | 第8页 |
2. 平日知识的积累和兴趣 | 第8页 |
3. 与专业方向有关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2. 实践意义 | 第9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1. 史料情况 | 第10页 |
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3.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5-16页 |
(四)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相关概念解读 | 第18-21页 |
(一) 医学 | 第18-19页 |
(二) 医学教育 | 第19-20页 |
(三) 宋代医学教育 | 第20-21页 |
二、多元化的宋代医学教育体制 | 第21-52页 |
(一) 官方医学教育 | 第21-47页 |
1. 中央医学教育机构 | 第21-30页 |
(1) 太医署 | 第21-22页 |
(2) 太医局 | 第22-28页 |
(3) 太医学 | 第28-30页 |
2. 地方医学教育机构 | 第30-32页 |
3. 官办医学教育的特色 | 第32-47页 |
(1) 学生来源多样 | 第32-33页 |
(2) 入学程序完善 | 第33-36页 |
(3) 专业设置合理 | 第36-39页 |
(4) 课程安排多层次 | 第39-41页 |
(5) 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 | 第41-46页 |
(6) 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 | 第46-47页 |
(二) 民间医学教育 | 第47-51页 |
1. 师徒传授 | 第47-49页 |
2. 家传 | 第49-50页 |
3. 自学 | 第50-51页 |
(三) 书院中的医学教育活动 | 第51-52页 |
三、宋代医学教育多元化归因解析 | 第52-78页 |
(一) 宋以前医学教育的历史积淀 | 第53-57页 |
1. 尝百草,医巫结合 | 第53-54页 |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 | 第54页 |
3. 官办医学教育机构的出现 | 第54-55页 |
4. 唐代的官办医学教育机构 | 第55-57页 |
(二) 宋代医学教育发达的社会动因 | 第57-64页 |
1. 官方政策的支撑 | 第58-59页 |
2.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59-61页 |
3. 医学界学术争鸣 | 第61页 |
4. 民众生活的需要 | 第61-63页 |
5. 儒医的形成 | 第63-64页 |
(三) 宋代医学教育的理论支撑 | 第64-72页 |
1. 医学人才观 | 第64-68页 |
2. 医学教学观 | 第68-71页 |
3. 医学教材观 | 第71-72页 |
(四) 中外医药学交流的推动 | 第72-78页 |
1. 中日医药交流 | 第72-74页 |
2. 中朝医药交流 | 第74-76页 |
3. 中国与阿拉伯诸国的医药交流 | 第76-78页 |
四、宋代医学教育的影响及启示 | 第78-86页 |
(一) 对当时国民健康水平的影响 | 第78-80页 |
(二) 对后世医学教育的影响 | 第80-82页 |
(三) 对当代医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 第82-86页 |
1. 实施多元化办学模式 | 第82-83页 |
2. 注重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 第83-84页 |
3. 增强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 第84-86页 |
五、参考文献 | 第86-95页 |
(一) 中文类 | 第86-94页 |
1. 古籍类 | 第86-88页 |
2. 著作类 | 第88-91页 |
3. 论文类 | 第91-94页 |
(二) 外文类 | 第94-95页 |
1. 著作类 | 第94页 |
2. 论文类 | 第94-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