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第2章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理论基础 | 第19-28页 |
·城乡建设用地的基本内涵 | 第19-22页 |
·不同分类口径下的城乡建设用地 | 第19-21页 |
·与城乡建设用地相关的几个概念 | 第21-22页 |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相关理论、目的和原则 | 第22-28页 |
·优化的相关理论 | 第22-25页 |
·优化的目的 | 第25-26页 |
·优化的基本原则 | 第26-28页 |
第3章 蒲县城乡建设用地状况及存在问题 | 第28-37页 |
·蒲县基本概况 | 第28-30页 |
·地理位置 | 第28页 |
·自然条件 | 第28-30页 |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0页 |
·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状况 | 第30-35页 |
·城乡建设用地状况 | 第30-32页 |
·城镇化发展状况 | 第32-33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状况 | 第33-34页 |
·独立工矿用地状况 | 第34-35页 |
·蒲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存在的问题 | 第35-37页 |
·建制镇用地结构与布局问题 | 第35-3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结构与布局问题 | 第36-37页 |
第4章 蒲县建设用地驱动力分析 | 第37-46页 |
·建设用地驱动力的定性分析 | 第37-40页 |
·自然因素 | 第37页 |
·人口因素 | 第37-38页 |
·经济因素 | 第38-39页 |
·政策因素 | 第39页 |
·生态因素 | 第39-40页 |
·建设用地驱动力的定量分析 | 第40-46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41页 |
·选取因子 | 第41-42页 |
·相关性分析 | 第42-43页 |
·逐步回归 | 第43页 |
·建立回归方程 | 第43-46页 |
第5章 蒲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研究 | 第46-65页 |
·蒲县城镇用地结构与布局 | 第46-51页 |
·城镇用地需求预测 | 第46-50页 |
·城镇用地发展规模的确定 | 第50-51页 |
·城镇用地调整方案 | 第51页 |
·蒲县农村居民点结构与布局 | 第51-58页 |
·农村居民点需求量预测 | 第52-56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规模的确定 | 第56-57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第57-58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方案 | 第58页 |
·蒲县独立工矿用地结构与布局 | 第58-60页 |
·独立工矿用地需求量预测 | 第59页 |
·独立工矿用地规模确定 | 第59-60页 |
·独立工矿用地布局 | 第60页 |
·蒲县交通用地结构与布局 | 第60-63页 |
·交通用地需求量预测 | 第61-62页 |
·交通用地发展规模 | 第62页 |
·交通用地发展布局 | 第62-63页 |
·蒲县水利设施用地结构与布局 | 第63-65页 |
·水利设施用地需求量预测 | 第63-64页 |
·水利设施用地发展规模 | 第64页 |
·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 第64-65页 |
第6章 蒲县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的方案与建议 | 第65-74页 |
·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 | 第65-68页 |
·趋势外推法 | 第65-67页 |
·多元回归模型 | 第67-68页 |
·综合各部门用地需求预测 | 第68页 |
·蒲县建设用地结构确定 | 第68-69页 |
·建设用地布局方案 | 第69-72页 |
·城镇用地布局 | 第70页 |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第70-71页 |
·交通运输用地布局 | 第71页 |
·水利设施用地布局 | 第71-72页 |
·特殊用地布局 | 第72页 |
·蒲县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的对策措施 | 第72-74页 |
·加强规划对优化建设用地布局的指导作用 | 第72页 |
·完善城镇功能分区,构建合理的城镇格局 | 第72-73页 |
·深入挖掘存量建设用地和集约利用的潜力 | 第73-74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附录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