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回顾性研究 | 第13-18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3页 |
|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第13-14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4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6页 |
| ·病例分组 | 第14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统计指标 | 第15页 |
| ·统计方法 | 第15-16页 |
| 3 研究结果 | 第16-18页 |
| ·腔疗组和非腔疗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16页 |
| ·腔疗组和非腔疗组两组患者移植胚胎数比较 | 第16页 |
| ·两组患者胚胎形态学评分比较 | 第16-17页 |
| ·两组患者排卵期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比较 | 第17页 |
| ·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 | 第17-18页 |
| 临床研究 | 第18-30页 |
| 4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 ·研究对象来源 | 第18页 |
| ·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中医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8-19页 |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8页 |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8页 |
| ·脱落病例 | 第18-19页 |
| 5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临床病例分组 | 第19页 |
| ·方法与步骤 | 第19页 |
| ·材料与设备 | 第19-24页 |
| ·血 E2、P 的检测 | 第19页 |
| ·子宫内膜厚度的测定 | 第19页 |
| ·子宫内膜血流的测定 | 第19-20页 |
| ·子宫内膜 HB-EGF mRNA 的测定 | 第20-24页 |
| ·技术路线 | 第24页 |
| ·观察指标 | 第24-25页 |
| ·统计方法 | 第25页 |
| 6 研究结果 | 第25-30页 |
| ·腔疗组和非腔疗组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第25页 |
| ·治疗前两组患者中医肾虚证候评分比较 | 第25-26页 |
| ·两组患者移植胚胎数比较 | 第26页 |
| ·两组患者胚胎形态学评分比较 | 第26页 |
|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肾虚证候评分比较 | 第26-27页 |
| ·两组患者血 E2结果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患者血 P 结果比较 | 第27页 |
|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血流 PI 结果比较 | 第27-28页 |
|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血流 RI 结果比较 | 第28页 |
|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结果比较 | 第28页 |
| ·两组患者子宫内膜 HB-EGF mRNA 表达结果比较 | 第28-29页 |
| ·两组患者的妊娠率比较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7页 |
| 1.子宫内膜容受性 | 第30页 |
| 2.肾虚宫寒和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 | 第30-31页 |
| 3.温肾暖宫是提高肾虚宫寒不孕症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主要方法 | 第31-32页 |
| 4.腔内理疗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 第32-37页 |
| ·腔内理疗 | 第32页 |
| ·腔内理疗与温肾暖宫助孕 | 第32-33页 |
| ·中药联合腔内理疗能改善患者肾虚宫寒症状 | 第33页 |
| ·中药联合腔内理疗能降低患者子宫内膜血流 PI、RI | 第33页 |
| ·中药联合腔内理疗能增加子宫内膜厚度 | 第33-34页 |
| ·中药联合腔内理疗能增加子宫内膜 HB-EGF mRNA 的表达 | 第34-36页 |
| ·中药联合腔内理疗能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妊娠率 | 第36-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综述 | 第41-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 附录 | 第46-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发表论文 | 第51-53页 |
| 详细摘要 | 第53-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