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班问题研究--基于制度设计与制度实施效果视角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第四节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4-15页 |
一、 创新之处 | 第14页 |
二、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的认定 | 第15-19页 |
一、 工作时间的认定 | 第15-17页 |
二、 加班的认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加班制度设计内容 | 第19-23页 |
第一节 加班制度设计 | 第19-22页 |
一、 休息休假权和工时的制度设计 | 第19-20页 |
二、 加班时间与加班程序制度设计 | 第20-21页 |
三、 加班报酬的制度设计 | 第21页 |
四、 违反加班制度规定事后救济的制度设计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加班制度设计的简单评价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加班制度实施效果 | 第23-31页 |
第一节 加班成普遍现象 | 第23-27页 |
一、 加班现象盛行 | 第23-25页 |
二、 自愿加班蔓延 | 第25-27页 |
第二节 加班的负面效应 | 第27-31页 |
一、 “过劳死”现象频发 | 第27-28页 |
二、 加班工资纠纷案件有增无减 | 第28-30页 |
三、 加班对就业挤出效应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加班原因分析与制度反思 | 第31-45页 |
第一节 加班原因分析 | 第32-41页 |
一、 劳动者就业与生活压力大 | 第32-33页 |
二、 用人单位竞争力的匮乏 | 第33-34页 |
三、 工会未能发挥集体协商的力量 | 第34-37页 |
四、 劳动行政监察宽于执法 | 第37-39页 |
五、 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加班制度反思 | 第41-45页 |
一、 制度设计基准偏高 | 第41-42页 |
二、 制度设计操作模糊 | 第42-44页 |
三、 制度设计运行失灵 | 第44-45页 |
第五章 完善加班制度政策建议 | 第45-51页 |
第一节 从国家本位出发,完善相关制度 | 第45-48页 |
一、 适当的调整法定工时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46-47页 |
三、 “过劳死”的工伤责任认定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从社会本位出发,改革工会体制 | 第48-50页 |
一、 保证工会经费自主、职能独立 | 第48-49页 |
二、 引入民间机构促使工会改革 | 第49-50页 |
第三节 从微观本位出发,提高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感 | 第50-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著)及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
后记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表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