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一、选题背景 | 第9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1-12页 |
| 一、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二、研究框架 | 第11-12页 |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第四节 研究的相关概念 | 第13-19页 |
| 一、工业遗产 | 第13-15页 |
| 二、工业遗产旅游 | 第15-17页 |
| 三、传统旅游城市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9-26页 |
| 第一节 城市工业遗产及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 一、城市工业遗产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 二、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研究综述 | 第21-22页 |
| 第二节 传统旅游城市研究综述 | 第22-24页 |
| 一、传统旅游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 第22-23页 |
| 二、传统旅游城市创新发展研究 | 第23-24页 |
| 三、研究评述 | 第24页 |
| 第三节 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 第24-26页 |
| 一、传统旅游城市开发工业遗产旅游的条件研究 | 第24页 |
| 二、传统旅游城市的工业遗产旅游形象感知研究 | 第24-25页 |
| 三、研究评述 | 第25-26页 |
| 第三章 研究理论与方法 | 第26-39页 |
| 第一节 相关研究理论 | 第26-28页 |
| 一、游客感知理论 | 第26页 |
| 二、形象遮蔽理论 | 第26-27页 |
| 三、城市游憩空间理论 | 第27-28页 |
| 第二节 实证研究及案例选择 | 第28-34页 |
| 一、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资源基础 | 第28-31页 |
| 二、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的优势条件 | 第31-33页 |
| 三、杭州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限制条件 | 第33-34页 |
| 第三节 调查研究与问卷设计 | 第34-39页 |
|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34-35页 |
| 二、游客感知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35-36页 |
| 三、问卷征求过程 | 第36-37页 |
| 四、问卷内容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杭州市工业遗产旅游研究 | 第39-62页 |
| 第一节 问卷实施与样本分析 | 第39-40页 |
| 一、问卷实施与样本情况 | 第39页 |
| 二、样本的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 | 第39-40页 |
| 第二节 工业遗产旅游的形象度、知晓度和吸引度分析与结论 | 第40-52页 |
| 一、工业遗产旅游的形象度分析 | 第40-43页 |
| 二、工业遗产旅游的知晓度分析 | 第43-46页 |
| 三、工业遗产旅游的吸引度分析 | 第46-47页 |
| 四、工业遗产旅游形象度、知晓度和吸引度的相关分析 | 第47-48页 |
| 五、不同特征的游客对工业遗产旅游“三度”的差异分析 | 第48-52页 |
| 第三节 工业遗产旅游的感知因子分析与结论 | 第52-62页 |
| 一、影响游客对工业遗产旅游意愿的关键因素 | 第52-55页 |
| 二、工业遗产旅游感知因子与游客意愿的回归分析 | 第55-57页 |
| 三、工业遗产旅游感知因子在各特征群体间的差异 | 第57-62页 |
| 第五章 传统旅游城市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对策建议 | 第62-66页 |
| 第一节 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 第62-63页 |
| 一、正视工业遗产形象地位 | 第62页 |
| 二、创新工业遗产旅游形象 | 第62页 |
| 三、融入区域整体旅游形象 | 第62-63页 |
| 第二节 注重工业遗产功能价值的合理利用 | 第63页 |
| 一、注重保留工业遗产价值的原真性 | 第63页 |
| 二、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教育与追忆载体的功能 | 第63页 |
| 三、兼顾工业遗产的游憩价值与休闲功能 | 第63页 |
| 第三节 开辟传统旅游城市工业遗产旅游体验市场 | 第63-65页 |
| 一、首先开发学生体验市场 | 第64页 |
| 二、着重知识旅游者体验市场的开拓 | 第64页 |
| 三、适度开发老年怀旧体验市场 | 第64页 |
| 四、重点选择本地社区休闲市场 | 第64-65页 |
| 第四节 合理规划工业遗产旅游的空间布局 | 第65-66页 |
| 一、立足本地的工业遗产分布 | 第65页 |
| 二、统筹区域旅游整体发展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6-69页 |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 第二节 研究创新 | 第67-68页 |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 附录一 | 第72-74页 |
| 附录二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