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 ·超声微泡概述 | 第11-14页 |
| ·超声微泡及其发展 | 第11-12页 |
| ·超声微泡作用机制 | 第12-13页 |
| ·靶向超声微泡 | 第13-14页 |
| ·超声造影技术 | 第14-17页 |
| ·谐波成像 | 第15页 |
| ·能量多普勒成像 | 第15-16页 |
| ·间歇谐波成像 | 第16页 |
| ·脉冲反向技术 | 第16-17页 |
| ·肿瘤超声热疗及其评价方法 | 第17-20页 |
| ·超声温热疗法及其应用 | 第17页 |
| ·超声高热疗法及其应用 | 第17-19页 |
| ·肿瘤超声热疗评价方法 | 第19-20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血管内微泡超声特性的理论研究 | 第22-41页 |
| ·超声微泡动力学模型 | 第22-31页 |
| ·超声微泡经典动力学模型 | 第22-24页 |
| ·Marmottant 模型和Modified Marmottant 模型 | 第24-25页 |
| ·粘附微泡动力学模型 | 第25-27页 |
| ·自由包膜微泡和粘附微泡超声特性比较 | 第27-31页 |
| ·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 | 第31-35页 |
| ·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 | 第31-32页 |
| ·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计算分析 | 第32-35页 |
| ·不同参数下微血管内多微泡的散射特性比较 | 第35-39页 |
| ·激励频率对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影响 | 第35-36页 |
| ·激励声压对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影响 | 第36-38页 |
| ·微泡浓度对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影响 | 第38页 |
| ·微泡半径对血管内多微泡散射特性影响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 第三章 肿瘤超声造影微血管成像参数优化 | 第41-59页 |
| ·肿瘤血管特点和肿瘤造影成像研究分析 | 第41-42页 |
| ·肿瘤造影微血管成像参数优化实验方案和流程 | 第42-46页 |
| ·实验原理和目的 | 第42-43页 |
|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3-45页 |
| ·实验数据分析方法--QontraXt | 第45-46页 |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46-58页 |
| ·不同直接声压与肿瘤造影增强特性的关系 | 第46-51页 |
| ·不同激励频率与肿瘤造影增强特性的关系 | 第51-54页 |
| ·不同造影微泡剂量与肿瘤造影增强特性的关系 | 第54-58页 |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四章 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超声热疗评价中的应用 | 第59-79页 |
| ·乳腺肿瘤特点及乳腺肿瘤腋窝淋巴结转移 | 第59-60页 |
| ·小型高强度聚焦超声仪器 | 第60-61页 |
| ·乳腺肿瘤超声热疗术前诊断评价 | 第61-66页 |
| ·实验原理和目的 | 第62页 |
| ·实验材料 | 第62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2-64页 |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64-66页 |
| ·超声造影评价乳腺肿瘤超声热疗疗效 | 第66-78页 |
| ·实验原理和目的 | 第66-67页 |
| ·实验材料 | 第67-69页 |
|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9-70页 |
| ·结果分析和讨论 | 第70-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79-81页 |
| ·总结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 致谢 | 第86-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8-91页 |
| 附件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