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区域规划论文--中国区域规划论文--农村乡镇规划论文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策略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2页
   ·研究背景第12-22页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第14-16页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第16-18页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18-19页
     ·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第19-20页
     ·环境的时代特征第20-22页
   ·相关研究综述第22-25页
     ·国外相关研究简述第22-23页
     ·国内相关研究简述第23-25页
     ·研究思路的启示第2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6-29页
     ·研究内容第26-28页
     ·研究方法第28-29页
   ·研究的结构框架与课题来源第29-31页
     ·结构框架第29-31页
     ·课题来源第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二章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及影响因子第32-60页
   ·相关概念第33-38页
     ·中国西部第33-34页
     ·山地乡村第34-36页
     ·环境第36-37页
     ·建筑外环境第37-38页
     ·建筑外环境营建策略第38页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38-41页
   ·气候特征第41-43页
     ·西部气候特征第41-42页
     ·山地气候特征第42-43页
   ·山地乡村的基本特点第43-46页
     ·与平原乡村的区别第43-45页
     ·资源构成特点第45页
     ·经济特征第45页
     ·文化、观念特征第45-46页
   ·建筑外环境的组成要素第46-51页
     ·形式第46-47页
     ·生态系统第47页
     ·资源第47-51页
   ·建筑外环境的影响因子第51-56页
     ·太阳辐射与日照第52-53页
     ·室外空气温度第53-54页
     ·室外空气湿度第54页
     ·风第54页
     ·降水第54-56页
   ·建筑外环境的特征第56-57页
     ·形成特征第57页
     ·功能特征第57页
     ·性格特征第57页
     ·文化特征第57页
   ·本章小结第57-60页
第三章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及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启示第60-96页
   ·乡村建筑外环境的发展第60-65页
     ·突出问题第61-63页
     ·影响因素第63-65页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研究的相关原理第65-80页
     ·传统的自然生态观第65-71页
     ·环境生态学第71-73页
     ·环境伦理学第73-75页
     ·地景学第75-78页
     ·人居环境科学第78-80页
   ·环境的分类第80-81页
     ·物理社会环境第80页
     ·生物社会环境第80-81页
     ·心理社会环境第81页
   ·建筑环境心理学的启示第81-92页
     ·建筑环境心理学发展及基本任务第81-82页
     ·建筑外环境与人的心理第82-86页
     ·建筑外环境与人的思想第86-88页
     ·建筑外环境与人的行为第88-92页
   ·建筑外环境与生态第92-94页
   ·建筑外环境与经济第94-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第四章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策略第96-128页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的肌理第96-109页
     ·构成要素第96-99页
     ·影响因素第99-103页
     ·控制要素第103-109页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营建原则第109-117页
     ·视觉设计第109-111页
     ·空间层次设计第111-113页
     ·人和空间的关系第113-117页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的绿色建筑技术策略第117-123页
     ·地域策略第118-119页
     ·生态策略第119-120页
     ·可持续发展策略第120-122页
     ·高效利用资源策略第122-123页
   ·西部山地乡村建筑外环境的生态设计策略第123-126页
     ·原生态设计第123-124页
     ·人性化设计第124-125页
     ·循环再生设计第125页
     ·公众参与设计第125-126页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五章 西部乡村建筑外环境的延长与再生—以大坪村为例第128-170页
   ·大坪村概况第128-132页
     ·背景条件第128-129页
     ·地形地貌第129-130页
     ·聚落形式第130-132页
     ·人口情况第132页
     ·经济状况第132页
   ·现存问题第132-136页
     ·普遍存在的问题第132-134页
     ·地震带来的问题第134-136页
   ·测试情况第136-140页
     ·测试对象及内容第136-138页
     ·室内、外温度第138-139页
     ·室内、外空气湿度第139页
     ·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曲线第139-140页
   ·设计理念第140-143页
     ·以人为本第140-141页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第141页
     ·文化第141-142页
     ·保持原有的生活方式第142-143页
   ·整体规划与布局第143-152页
     ·选址意向第143-144页
     ·“居住堆”概念的提出第144-145页
     ·庭院空间第145-147页
     ·广场概念规划第147-150页
     ·植被与小品设置第150-152页
     ·信息流规划第152页
   ·建筑对外环境的影响第152-162页
     ·适宜的建筑结构第153-156页
     ·独特的建筑形式第156-157页
     ·丰富的建造材料第157-158页
     ·合理的平面布局第158-160页
     ·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协调第160-162页
   ·可持续理念的应用和生态系统设计第162-168页
     ·建筑水环境第162-164页
     ·庭院生态系统设计第164-165页
     ·太阳能利用以及沼气应用第165-167页
     ·道路系统第167-168页
   ·本章小结第168-170页
第六章 结语第170-176页
   ·本文的研究结论第170-173页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第173页
   ·后续研究及展望第173-176页
致谢第176-178页
参考文献第178-190页
图表目录第190-196页
附录一第196-197页
附录二第197-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底水油藏水平井开发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挖潜措施研究--以哈得逊油田4井区为例
下一篇:IRF-2在胰腺癌中的功能及其对胰腺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