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I/M 制度内容及要素 | 第13-17页 |
·国内 I/M 制度实施现状 | 第17-20页 |
·I/M 制度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4-25页 |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2章 广州市在用轻型汽油车排放特征研究 | 第25-42页 |
·测试数据收集 | 第25-28页 |
·简易瞬态工况法测试 | 第25-27页 |
·稳态加载工况法测试 | 第27-28页 |
·控制技术水平对排放的影响 | 第28-32页 |
·广州市分控制技术的排放水平 | 第28-30页 |
·新车排放认证测试结果 | 第30-32页 |
·累积里程对排放的影响 | 第32-37页 |
·累积里程对排放影响的统计检验 | 第32-34页 |
·排放随累积里程的劣化规律 | 第34-37页 |
·车龄对排放的影响 | 第37-40页 |
·车龄对排放影响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 第37-38页 |
·排放随车龄的劣化规律 | 第38-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3章 广州市高排放车分布特征 | 第42-52页 |
·高排放车累积比例分析 | 第42-45页 |
·高排放车控制技术分布 | 第45-47页 |
·高排放车车龄分布 | 第47-49页 |
·高排放车超标污染物类型分布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4章 广州市 I/M 制度排放效果评估模块的建立 | 第52-65页 |
·MOBILE-China 模型的广州本地化修正 | 第52-59页 |
·MOBILE 模型基本原理 | 第52-53页 |
·广州市机动车车队构成特征修正 | 第53-57页 |
·广州市机动车活动水平调查 | 第57-58页 |
·其他修正 | 第58-59页 |
·轻型车 I/M 效果评估模块的建立 | 第59-64页 |
·车辆类别的定义 | 第60-61页 |
·I/M 模块基本算法 | 第61-62页 |
·I/M 排放削减计算的公式推导 | 第62-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广州市实施简易瞬态工况法的减排效果分析 | 第65-82页 |
·广州市 I/M 效果评估模块的参数确定 | 第65-71页 |
·高排放车比例 | 第65-67页 |
·维修成功比例 | 第67-68页 |
·实际参检率分析 | 第68页 |
·单车排放削减效果分析 | 第68-71页 |
·广州市基础排放清单 | 第71-74页 |
·2005-2009 年广州市机动车排放量发展趋势 | 第71-73页 |
·2009 年广州市轻型汽油车排放分析 | 第73-74页 |
·广州强化 I/M 后的排放削减效果 | 第74-76页 |
·我国城市 I/M 管理体系分析 | 第76-80页 |
·国内 I/M 制度管理存在的关键问题分析 | 第76-78页 |
·国内 I/M 制度管理建议 | 第78-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建议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0页 |
致谢 | 第90-93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