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桥梁施工论文--施工技术论文--架设方法论文--顶推法施工论文

钢混组合连续梁桥顶推施工受力特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3页
    1.1 钢混组合结构桥梁发展综述第11-13页
        1.1.1 国外发展第11-12页
        1.1.2 国内发展第12-13页
    1.2 顶推施工法发展综述第13-19页
        1.2.1 顶推施工在国内外的应用第13-14页
        1.2.2 顶推施工法在钢混组合梁桥的运用第14-15页
        1.2.3 顶推施工分类第15-17页
        1.2.4 顶推施工法的发展特点第17-18页
        1.2.5 组合梁顶推过程需要关注的问题第18-19页
    1.3 本文研究目的第19-20页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第20-23页
第二章 顶推过程最优导梁参数分析研究第23-39页
    2.1 概述第23页
    2.2 顶推施工中的临时设施第23-25页
        2.2.1 顶推平台第23页
        2.2.2 临时墩第23-24页
        2.2.3 导梁第24页
        2.2.4 滑动装置第24-25页
        2.2.5 顶推导向和纠偏装置第25页
    2.3 桥梁顶推过程导主梁受力模型与内力分析第25-29页
        2.3.1 顶推第一阶段受力分析第26-27页
        2.3.2 顶推第二阶段受力分析第27-28页
        2.3.3 顶推最终阶段受力分析第28-29页
    2.4 弯矩控制作用下导梁参数敏感度分析第29-33页
        2.4.1 最优α、β值的分析第29-33页
        2.4.2 最优γ值分析分析第33页
    2.5 支反力控制作用下导梁参数敏感度分析第33-36页
        2.5.1 顶推第一阶段B支点反力表达式第34页
        2.5.2 顶推第二阶段B支点反力表达式第34页
        2.5.3 最优γ值分析第34-35页
        2.5.4 最优α值分析第35-36页
        2.5.5 最优β值分析第36页
    2.6 导梁参数最优解第36页
    2.7 本章小结第36-39页
第三章 钢板组合梁顶推过程有限元模拟与分析第39-53页
    3.1 概述第39页
    3.2 本文工程背景第39-42页
        3.2.1 主梁设计第39-40页
        3.2.2 桥面板设计第40-42页
        3.2.3 设计标准第42页
    3.3 施工方案的确定第42-44页
    3.4 导梁设计第44-45页
        3.4.1 导梁设计原则第44页
        3.4.2 导梁截面尺寸的拟定第44-45页
        3.4.3 导梁与主梁的联结第45页
    3.5 顶推过程有限元模拟第45-52页
        3.5.1 建模思想第45-46页
        3.5.2 导梁前端挠度分析第46-47页
        3.5.3 主梁弯矩变化分析第47-49页
        3.5.4 主梁应力变化分析第49-51页
        3.5.5 主梁支反力变化分析第51-52页
    3.6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桥面板施工方法对结构受力影响第53-71页
    4.1 概论第53页
    4.2 组合梁桥面板负弯矩区受力及其改善方法第53-54页
    4.3 施工顺序的影响第54-55页
    4.4 实例分析第55-60页
        4.4.1 (4x35)m桥面板间断施工法施工步骤第56-58页
        4.4.2 (4x35)m桥面板顺序施工法施工步骤第58-60页
    4.5 桥面板施工法有限元分析第60-66页
        4.5.1 计算参数第60页
        4.5.2 有限元建模关键点第60-61页
        4.5.3 间断施工法各支点墩顶桥面板应力变化曲线第61页
        4.5.4 顺序施工法各支点墩顶桥面板应力变化曲线第61-62页
        4.5.5 两种工法下各墩墩顶桥面板最大拉应力分析第62-65页
        4.5.6 两种工法下成桥阶段钢梁应力对比第65-66页
    4.6 桥面板吊装受力有限元分析第66-69页
    4.7 间断施工法的一些思考第69页
    4.8 本章小结第69-71页
第五章 组合梁桥预拱度计算与偏载作用下受力分析第71-79页
    5.1 概论第71页
    5.2 组合梁预拱度计算的考虑因素第71-73页
        5.2.0 施工顺序第71页
        5.2.1 有效宽度第71-73页
        5.2.3 有限元结果二次拟合第73页
        5.2.4 焊接变形第73页
    5.3 移动荷载作用分析第73-77页
        5.3.1 偏载布载方式第74-75页
        5.3.2 有限元模拟结果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1页
    6.1 结论第79-80页
    6.2 展望第80-81页
致谢第81-83页
参考文献第83-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NMS故障管理系统接口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基于钼靶X线影像的乳腺微钙化点检测和良恶性识别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