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导言 | 第9-15页 |
(一)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二) 本文的写作思路及结构 | 第13-15页 |
一、范弗拉森的理论接受观的背景与定位 | 第15-30页 |
(一) 从规则到态度的转变 | 第15-19页 |
(二) 来自科学史的启示 | 第19-24页 |
(三) 理论接受在建构经验论中的定位 | 第24-30页 |
二、理论接受的两个维度 | 第30-39页 |
(一) 理论接受的认识维度 | 第32-35页 |
(二) 理论接受的实用维度 | 第35-39页 |
三、理论接受观的多元内涵 | 第39-48页 |
(一) 经验主义立场中的理论接受观 | 第39-42页 |
(二) 针对具体科学理论的接受 | 第42-48页 |
四、理论接受的主体与特征 | 第48-61页 |
(一) 对接受含义的不同看法 | 第48-54页 |
(二) 关于理论接受的主体 | 第54-56页 |
(三) 理论接受的学科性与时代性 | 第56-58页 |
(四) 理论接受观的经验主义特征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