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合金学与各种性质合金论文--其他特种性质合金论文

TiNiCu合金条带的晶化、相变及形状记忆性能

目录第1-11页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4页
   ·引言第16页
   ·TiNi形状记忆合金第16-20页
     ·TiNi二元合金第16-18页
     ·TiNi-X三元合金第18-20页
   ·TiNiCu形状记忆合金块体材料研究概况第20-23页
   ·TiNiCu形状记忆合金薄膜研究概况第23-27页
     ·TiNiCu薄膜的相变特征第24-25页
     ·TiNiCu薄膜的形状记忆性能第25-27页
   ·快速凝固TiNiCu合金条带的研究进展第27-35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制备第28-29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晶化第29-31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马氏体相结构第31-32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析出物与织构第32-34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相变温度第34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形状记忆性能第34-35页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第35-37页
 参考文献第37-44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第44-49页
   ·实验材料及热处理第44-46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制备工艺第44-45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热处理工艺第45-46页
   ·TiNiCu合金条带晶化的DSC热分析第46页
     ·连续DSC热分析第46页
     ·等温DSC热分析第46页
   ·相变温度和相变热的测量第46-47页
   ·相结构和组织分析第47页
   ·力学性能实验第47-49页
     ·拉伸实验第47页
     ·热机械循环实验第47-48页
     ·断口形貌分析第48-49页
第三章 TiNiCu合金条带的微观组织结构第49-69页
   ·引言第49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铸态组织第49-60页
     ·XRD分析第49-53页
     ·TEM分析第53-60页
   ·Ti_(53.5)Ni_(22.8)Cu_(23.7)合金条带退火态组织第60-65页
   ·Ti_(51.7)Ni_(24.5)Cu_(23.8)合金条带退火态组织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69页
第四章 TiNiCu合金条带的晶化行为第69-90页
   ·引言第69-70页
   ·晶化激活能和晶化动力学的理论依据第70-71页
     ·连续加热晶化动力学第70页
     ·等温加热晶化动力学第70-71页
   ·TiNiCu合金条带连续加热晶化行为第71-82页
   ·TiNiCu合金条带等温加热晶化行为第82-85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高温原位XRD分析第85-87页
   ·本章小结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0页
第五章 TiNiCu合金条带的马氏体相变行为第90-109页
   ·引言第90页
   ·退火温度对Ti_(53.5)Ni_(22.8)Cu_(23.7)合金马氏体相变行为的影响第90-99页
     ·相变温度和相变热第90-97页
     ·相变温度区间第97-98页
     ·平衡温度的确定第98-99页
   ·保温时间对Ti_(53.5)Ni_(22.8)Cu_(23.7)合金马氏体相变行为的影响第99-103页
   ·热循环对Ti_(53.5)Ni_(22.8)Cu_(23.7)合金马氏体相变行为的影响第103-107页
   ·本章小结第107页
 参考文献第107-109页
第六章 TiNiCu合金条带的力学行为和形状记忆性能第109-128页
   ·引言第109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拉伸断裂行为第109-120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拉伸断裂曲线第109-112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断口形貌第112-116页
     ·TiNiCu合金条带拉伸试样的TEM观察第116-120页
   ·TiNiCu合金条带的形状记忆性能第120-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28页
第七章 结论第128-130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30页
对进一步研究的建议第130-131页
致谢第131-132页
附录第132-152页
 附录一: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待发表的论文第132页
 附录二:博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情况第132-152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52页

论文共1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ef-1和NF-κB在氨基苷类抗生素耳蜗氧化损伤调控机制中的作用
下一篇:两轮自平衡机器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