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23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二次冷却控制的作用和意义 | 第10-11页 |
·钢的高温力学性能和热物理性能 | 第11-12页 |
·连铸二冷动态模型的发展状况 | 第12-20页 |
·铸坯凝固传热数学模型的发展 | 第12-14页 |
·连铸二冷动态模型的发展 | 第14-20页 |
·课题研究背景、学术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3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学术意义 | 第20-21页 |
·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2 济钢—炼钢方坯动态模型算法研究 | 第23-41页 |
·济钢—炼钢方坯静态模型的建立 | 第23-32页 |
·方坯连铸凝固传热模型的建立 | 第23-26页 |
·铸机结构与模型定解边界条件的确立 | 第26-28页 |
·喷嘴有效喷淋系数的确定 | 第28页 |
·冶金准则的设定 | 第28-29页 |
·变时间步长的选择 | 第29-30页 |
·钢种的化学成分和热物性参数 | 第30-31页 |
·济钢—炼钢方坯连铸HRB335 钢的二冷制度 | 第31-32页 |
·二冷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32-41页 |
·二冷动态模型建立的基本思想 | 第32-33页 |
·加权平均拉速的计算 | 第33-34页 |
·分配系数的优化计算 | 第34页 |
·仿真结果 | 第34-37页 |
·生产结果 | 第37-41页 |
3 Q345 钢、AH36 钢连铸坯的高温性能测试 | 第41-49页 |
·钢种高温性能测试研究的意义 | 第41页 |
·测试设备及主要设备及功能 | 第41页 |
·Q345 钢连铸坯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1-45页 |
·部分高温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1-43页 |
·Q345 部分物理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3-44页 |
·Q345 连铸坯性能总结 | 第44-45页 |
·Q345 钢连铸坯冷却目标表面温度曲线的确定 | 第45页 |
·AH36 钢连铸坯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5-49页 |
·AH36 钢部分高温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45-47页 |
·AH36 部分高温物理性能的测试结果 | 第47-48页 |
·AH36 钢连铸坯的性能总结 | 第48页 |
·AH36 钢连铸坯冷却目标表面温度曲线的确定 | 第48-49页 |
4 连铸板坯二次冷却动态模型算法 | 第49-59页 |
·连铸板坯二次冷却动态模型基本原理 | 第49-50页 |
·连铸板坯一维凝固传热模型 | 第50-53页 |
·模型基本假设和微分方程的建立 | 第50页 |
·传热微分方程的差分化 | 第50-52页 |
·模型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 第52-53页 |
·二冷区边界条件中传热系数h 的确定 | 第53-57页 |
·喷水控制算法 | 第57-59页 |
5 连铸板坯动态模型算法实现及程序开发 | 第59-65页 |
·动态模型软件的功能结构 | 第59页 |
·板坯凝固传热仿真计算程序过程设计 | 第59-61页 |
·计算结果输出和程序主画面 | 第61-62页 |
·软件参数输入界面设计 | 第62-65页 |
6 板坯动态模型软件的结果验证及模拟运行 | 第65-81页 |
·柳钢板坯连铸机主要技术和结构参数 | 第65页 |
·钢种的化学成分及热物性参数 | 第65-67页 |
·板坯动态模型软件验证 | 第67-72页 |
·铸坯表面温度的验证 | 第68-70页 |
·铸坯坯壳厚度验证 | 第70-72页 |
·柳钢Q345 钢浇铸动态模拟 | 第72-77页 |
·AH36 钢浇铸动态模拟 | 第77-81页 |
7 结论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