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问题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11页 |
|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 2 高科技对伦理道德的挑战 | 第12-19页 |
| ·高科技的特点 | 第12-14页 |
| ·高科技发展中伦理问题的凸现 | 第14-16页 |
| ·高科技对于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出新的挑战 | 第14-15页 |
| ·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新特点 | 第15-16页 |
| ·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冲突的根源及实质 | 第16-19页 |
| ·价值观念影响 | 第16-17页 |
| ·社会因素制约 | 第17页 |
| ·人文关怀匮乏 | 第17-18页 |
| ·思维方式限制 | 第18页 |
| ·知识水平不足 | 第18-19页 |
| 3 科技与伦理道德关系的理论纷争 | 第19-26页 |
| ·科技与伦理道德的孰重孰轻 | 第19-21页 |
| ·科技与伦理差异性 | 第21-22页 |
| ·研究对象、属性不同 | 第21页 |
| ·评价标准不同 | 第21-22页 |
| ·发展速度不同 | 第22页 |
| ·关于科技与伦理道德相互关系的若干观点 | 第22-24页 |
| ·科技与伦理等同论 | 第22-23页 |
| ·科技与道德排斥论 | 第23页 |
| ·科技与道德无关论 | 第23-24页 |
| ·科技决定论 | 第24页 |
| ·道德决定论 | 第24页 |
| ·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本质关系的正确阐述 | 第24-26页 |
| 4 高科技与道德平衡发展理论基础、理念和原则 | 第26-39页 |
| ·关于平衡的哲学内涵 | 第26-28页 |
| ·“平衡”的普遍存在 | 第26-27页 |
| ·两种平衡观 | 第27页 |
| ·平衡的实质:对立统一 | 第27-28页 |
| ·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平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8-31页 |
| ·科技的伦理道德本质 | 第28-30页 |
| ·科技与道德的内在统一 | 第30-31页 |
| ·科技与伦理道德平衡发展的理念 | 第31-36页 |
| ·科技与伦理道德之间动态平衡——螺旋发展趋势 | 第31-32页 |
| ·高科技的发展必须恪守伦理道德底线,追求与道德理想的统一 | 第32-34页 |
| ·伦理道德必须谋求科学性、时代性和相对稳定性的整合 | 第34-36页 |
| ·平衡发展的原则 | 第36-39页 |
| ·人文关怀原则 | 第36-37页 |
| ·生态关怀原则 | 第37-39页 |
| 5 实现高科技与伦理道德协调发展的途径 | 第39-47页 |
| ·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文化观 | 第39-40页 |
| ·新科学技术观 | 第39页 |
| ·新文化观 | 第39-40页 |
| ·全球利益观 | 第40页 |
| ·加强科学家工程师的伦理责任 | 第40-43页 |
| ·创新科技伦理道德运行机制 | 第43页 |
| ·大力进行科学教育,提高社会公众的伦理道德素质 | 第43-45页 |
| ·完善制度加强科技立法 | 第45-47页 |
| 6 结语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 第51-52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52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