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28页 |
绪论 | 第28-60页 |
一、道教自然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点 | 第28-38页 |
二、道教自然观的历史发展与演变 | 第38-51页 |
三、道教自然观研究的作用和意义 | 第51-60页 |
第一篇 宇宙观 | 第60-263页 |
第一章 宇宙生成论 | 第63-106页 |
第一节 宇宙天体的起源和演化 | 第64-83页 |
一、“玄元始气于始初之劫”——天体起源于“气”之说 | 第65-70页 |
二、“夫混沌元始本一气”——天体起源“混沌”之说 | 第70-73页 |
三、“天地未分,先有太极”——天体起源“太极”之说 | 第73-76页 |
四、“太上老君乃为元气之父母”——天体起源“老君”之说 | 第76-80页 |
五、“虚无生自然,自然生道”——天体起源“虚无”之说 | 第80-83页 |
第二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顺序和过程 | 第83-96页 |
一、“道生天地,始无名分”——宇宙生成与演化“道”之说 | 第84-88页 |
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宇宙生成与演化“三生”之说 | 第88-91页 |
三、“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始”之说 | 第91-93页 |
四、“混沌既没,而有九宫”——宇宙生成与演化“三分”之说 | 第93-96页 |
第三节 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特点 | 第96-106页 |
一、“道以妙无生成万物,谓之自然”——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必然性 | 第96-98页 |
二、“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宇宙生成与演化的多样性 | 第98-101页 |
三、“非道不生,非道不立”——宇宙生成与演化的统一性 | 第101-103页 |
四、“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宇宙生成与演化的持续性 | 第103-106页 |
第二章 道之本体论 | 第106-156页 |
第一节 道之本体存在认识论 | 第107-131页 |
一、“自然者,道之根本也”——道之本体“自然”说 | 第108-114页 |
二、“道能遍物,即物是道”——道之本体“应物”说 | 第114-119页 |
三、“自然者道也,强为容即老君也”——道之本体“老君”说 | 第119-123页 |
四、“三一者,谓虚为一,虚中有自然”——道之本体“三一”说 | 第123-128页 |
五、“自然者,非为而自然”——道之本体“无为”说 | 第128-131页 |
第二节 道之本体本性认识论 | 第131-156页 |
一、“无形无象,自然空玄”——道之本性“空玄”说 | 第131-134页 |
二、“因缘者,强名自然”——道之本性“因缘”说 | 第134-137页 |
三、“自然而然,不可使然,不可不然”——道之本性“本然”说 | 第137-143页 |
四、“万物之由经,可称为道”——道之本性“至理”说 | 第143-148页 |
五、“即道是心,即心是道”——道之本性“本心”说 | 第148-156页 |
第三章 宇宙时空观 | 第156-207页 |
第一节 时间观 | 第156-181页 |
一、时间的概念和基本范畴 | 第157-172页 |
(一) “杪、分、时、日、月”——记时的基本单位 | 第158-160页 |
(二) “周天、会、度”——年月日的计算方法 | 第160-163页 |
(三) “息、刻”——生命运动时间 | 第163-165页 |
(四) “气、候、时、节”——季节变化时间 | 第165-167页 |
(五) “章、部、统、三元”——三界消亡时间 | 第167-169页 |
(六) “卦、爻、十二辰”——炼丹火候时间 | 第169-172页 |
二、时间观的主要特点 | 第172-181页 |
(一) “日月之循环,阴阳时刻岂有分别”——时间的持续性和循环性 | 第172-174页 |
(二) “日月往来,本无定居”——时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 | 第174-176页 |
(三) “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时间的相对性与绝对性 | 第176-178页 |
(四) “日月星辰运行,皆周币于故”——时间的间隔性和顺序性 | 第178-181页 |
第二节 空间观 | 第181-207页 |
一、空间的概念和基本范畴 | 第182-196页 |
(一) “五方六国 九州八极”——道教的地域概念 | 第182-184页 |
(二) “东西南北中”“九天九地”“三千大千世界”——道教的空间构成 | 第184-189页 |
(三) “十方三界二十六天”——道教的天空天界 | 第189-192页 |
(四) “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道教的彼岸世界 | 第192-196页 |
二、空间观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 第196-207页 |
(一) “天地六合,其外如鸡子,又似车轮”——空间的广延性和伸展性 | 第197-199页 |
(二) “以分四维,四正之义者”——空间的三维性与四维性 | 第199-201页 |
(三) “如如自然,广无边际”——空间的无限性和虚空性 | 第201-203页 |
(四) “上无所系,下无所根”——空间有限无限的统一性 | 第203-207页 |
第四章 宇宙运动观 | 第207-263页 |
第一节 宇宙运动的本质和特征 | 第207-214页 |
一、“天地定位 自然运转”——宇宙运动的客观性 | 第208-210页 |
二、“夫天道比若循环,周而复始”——宇宙运动的循环性 | 第210-212页 |
三、“迴度运导也,五常五行也”——宇宙运动的规律性 | 第212-214页 |
第二节 辩证的动静观 | 第214-219页 |
一、“静者动之基”——动静的相互依存 | 第214-216页 |
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的对立统一 | 第216-218页 |
三、“动极生静,静极生动”——动静的相互转化 | 第218-219页 |
第三节 动静是宇宙存在的二种方式 | 第219-225页 |
一、“天地之道必不离动静”——动静天地的基本属性 | 第220-222页 |
二、“天生于动者也,地生于静者也”——动静天地的生成之用 | 第222-223页 |
三、“动者,气也;气者,命也”——动静生命的存在形式 | 第223-225页 |
第四节 “五行”运动的基本特点及主要形式 | 第225-233页 |
一、“五行所主而性自然”——五行运动的本质特点 | 第226-228页 |
二、“五行相推返归一”——五行运动的基本规律 | 第228-230页 |
三、“合天地四时而成实万物”——五行运动的主要作用 | 第230-231页 |
四、“人心藏属火,内藏神”——五行运动的生命体现 | 第231-233页 |
第五节 生化运动的本质及功能 | 第233-245页 |
一、“生化之道一本于自然”——生化运动的必然性 | 第234-236页 |
二、“造化无生无化,故常生常化”——生化运动的永恒性 | 第236-239页 |
三、“物化物,其化不可一也”——生化运动的互变性 | 第239-242页 |
四、“生生成成,全备之理矣”——生化运动的功能性 | 第242-245页 |
第六节 劫运的自然本质和主要特点 | 第245-253页 |
一、“劫者,天地改变之名”——“劫运”的本质内涵 | 第245-247页 |
二、“天地运终,劫数尽矣”——“劫运”的时空条件 | 第247-249页 |
三、“八十一万年为劫终”——“劫运”的时间规律 | 第249-251页 |
四、“大劫小劫天地败成”——“劫运”的客观必然性 | 第251-253页 |
第七节 阴阳运动的主要特点和基本规律 | 第253-263页 |
一、“阴阳交合自然之道也”——阴阳运动的本质属性 | 第253-256页 |
二、“一阴一阳,道之妙用”——阴阳运动的积极意义 | 第256-259页 |
三、“阴阳相推而变化顺”——阴阳运动的社会功能 | 第259-263页 |
第二篇 天人观 | 第263-392页 |
第一章 天人感应 | 第266-299页 |
第一节 天人感应的自然本质及主要特点 | 第266-278页 |
一、“天人相与,如影赴形”——天人感应的自然之属性 | 第267-269页 |
二、“我通天地,天地通我”——天人感应的客观规律性 | 第269-271页 |
三、“合天应人,功不厌多”——天人感应的系统相应性 | 第271-273页 |
四、应者,无物不承天命而生也”——天人感应的应用神秘性 | 第273-275页 |
五、“天人合发,万变定基”——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圣性 | 第275-278页 |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生命运动及表现形式 | 第278-289页 |
一、“人皮应天,覆盖于物,天之象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对应性 | 第278-281页 |
二、“人之骨巨而体繁,应天地之数也”——天人感应的生命必然性 | 第281-283页 |
三、“人身中百神,皆与天灵通同”——天人感应的生命能动性 | 第283-286页 |
四、“五脏六府之所以应天道”——天人感应的生命生理性 | 第286-289页 |
第三节 天人感应的社会理想及目标追求 | 第289-299页 |
一、“人性与天性契同”——天人感应的伦理观 | 第289-291页 |
二、“人为善于地上,天上亦应之为善”——天人感应的善恶观 | 第291-293页 |
三、“善恶昭报,因果定矣”——天人感应的果报观 | 第293-295页 |
四、“人之生纵其恶,则死”——天人感应的福祸观 | 第295-299页 |
第二章 天人同构 | 第299-334页 |
第一节 天人同构的基本内容与主要表现 | 第299-308页 |
一、“人与天地相应者也”——天人同构同体同位 | 第300-302页 |
二、“人身自有一周天”——天人同构同空同时 | 第302-304页 |
三、“人之五情则属五行也”——天人同构同情同感 | 第304-306页 |
四、“应天而生万物,应人而生万神”——天人同构同气同神 | 第306-308页 |
第二节 天人同构的运动规律 | 第308-317页 |
一、“人亦以五藏而运四肢”——天人同构的宇宙运行规律 | 第309-311页 |
二、“人者,皆禀妙道天地之气而生”——天人同构的道之运行规律 | 第311-312页 |
三、“人运无反复阴阳之变也”——天人同构的生老病死规律 | 第312-314页 |
四、“名则分三,不离一气”——天人同构的“三一”规律 | 第314-317页 |
第三节 天人同构的生命意义及主要体现 | 第317-325页 |
一、“其寿命与天地为期”——天人同构同寿同期 | 第317-319页 |
二、“与天地齐寿,故为真道也”——天人同构同育同道 | 第319-321页 |
三、“人不能长存者,缘生妄想”——天人同构同性同欲 | 第321-323页 |
四、“自然与太虚同其寿量”——天人同构同气同丹 | 第323-325页 |
第四节 天人同构的社会定位及天人和谐 | 第325-334页 |
一、“人有五霸若五行五藏也”——天人同构同帝同霸 | 第326-327页 |
二、“人以帝王为君长”——天人同构同君同长 | 第327-329页 |
三、“万物者,随四时五行而衰兴”——天人同构同生同养 | 第329-331页 |
四、“天地人俱正,万物悉正”——天人同构同正同宁 | 第331-334页 |
第三章 天人合德 | 第334-361页 |
第一节 天人合德的本质与自然属性 | 第334-343页 |
一、“天人合德,理契自然”——天人合德的自然本性 | 第335-337页 |
二、“德与天通则与道合同也”——天人合德的道之属性 | 第337-339页 |
三、“无为自然便是天德”——天人合德的无为之性 | 第339-341页 |
四、“天人合德,万变定基”——天人合德的自然作用 | 第341-343页 |
第二节 天人合德的生态伦理原则 | 第343-351页 |
一、“天地相合者,惟德是辅也”——天人合德自然相合原则 | 第343-345页 |
二、“万物各具自然之理”——天人合德自然之理原则 | 第345-347页 |
三、“天德者,无为之化”——天人合德自然运动原则 | 第347-349页 |
四、“天地合其德而通于万物之性命”——天人合德万物相通原则 | 第349-351页 |
第三节 圣人之德在天人合德中的自然意义 | 第351-361页 |
一、“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圣人的和谐之性 | 第352-354页 |
二、“立我之德以明其自然之道”——圣人的自然之道 | 第354-356页 |
三、“至仁合天地之德”——圣人的至仁之德 | 第356-358页 |
四、“贵贱之理,著之于自然也”——圣人的贵贱之理 | 第358-361页 |
第四章 天人合一 | 第361-392页 |
第一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形成与演化 | 第361-371页 |
一、“同源是三才,同居混沌之源”——天人同源 | 第362-364页 |
二、“天人者一气也”——天人同气 | 第364-366页 |
三、“种种变化,天人交畅矣”——天人合化 | 第366-368页 |
四、“人有生死者,非与天道不同也”——天人同命 | 第368-371页 |
第二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主要内涵与本质 | 第371-380页 |
一、“天心本与我心同”——天人同心 | 第371-374页 |
二、“三才顺动于天理”——天人合顺 | 第374-376页 |
三、“天人混融,无二道矣”——天人合同 | 第376-378页 |
四、“天即人,人即天”——天人合合 | 第378-380页 |
第三节 天人合一关系的美好愿望与特征 | 第380-392页 |
一、“天和人和,人乐天乐”——天人合一的同一性 | 第381-383页 |
二、“元气乐即生大昌,自然乐则物强”——天人合一的整体性 | 第383-385页 |
三、“乐生于善以乐善,天使自然如此”——天人合一的能动性 | 第385-388页 |
四、“元气自然乐,则合共生天地”——天人合一的生命性 | 第388-392页 |
第三篇 生命观 | 第392-529页 |
第一章 生命之道 | 第395-427页 |
第一节 生命的形成与演化 | 第395-406页 |
一、“命之自然,非人力也”——生命的自然形成 | 第396-398页 |
二、“命者自然也,本者道也”——生命的自然本质 | 第398-401页 |
三、“任其性命之情,即是顺自然”——生命的自然演化 | 第401-404页 |
四、“人生一世间其所受用有天有命”——生命的自然秘道 | 第404-406页 |
第二节 生命运动及其主要特征 | 第406-415页 |
一、“以自然之正理,正苍生之性命”——生命运动的规律性 | 第406-408页 |
二、“人身生长、气壮、衰老、化已,时哉”——生命运动的阶段性 | 第408-411页 |
三、“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生命运动的多样性 | 第411-413页 |
四、“人有盛衰,自在兆身”——生命运动的统一性 | 第413-415页 |
第三节 生命的构成及主要特点 | 第415-427页 |
一、“人与万物各分一气而成形”——生命构成的自然性 | 第415-418页 |
二、“人体内有百关九节”——生命构成的整体性 | 第418-420页 |
三、“丹田者,人之根也”——生命构成的合一性 | 第420-423页 |
四、“神通妙用之自然”——生命构成的妙用性 | 第423-427页 |
第二章 生死之道 | 第427-464页 |
第一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 第427-440页 |
一、“一生一死,理之自然者也”——生死之理的自然性 | 第428-431页 |
二、“生死代谢,凡圣共知”——生死之运的渐进性 | 第431-434页 |
三、“生死之道,弘之在人”——生死之命的能动性 | 第434-437页 |
四、“夫生死变化,胡可测哉”——生死之变的复杂性 | 第437-440页 |
第二节 生死运动的对立统一规律 | 第440-450页 |
一、“气存则生,气去即死”——生与死的对立性 | 第440-443页 |
二、“心目相关,生死相因”——生与死的统一性 | 第443-445页 |
三、“生来死去,循环万劫”——生与死的转化性 | 第445-448页 |
四、“道无生死,而形有生死”——生与死的得道性 | 第448-450页 |
第三节 生死之道的基本态度 | 第450-464页 |
一、“可以生而生,天福也”——生与死的天福观 | 第451-453页 |
二、“知其生则自然知其死也”——生与死的认识论 | 第453-456页 |
三、“生者人之所爱,死者人之所恶”——生与死的恶乐观 | 第456-460页 |
四、“夫有死必有生,物之常理”——生与死的必然性 | 第460-464页 |
第三章 贵生之道 | 第464-495页 |
第一节 贵生之道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点 | 第464-475页 |
一、“生之所贵者,道”——贵生的道之属性 | 第465-467页 |
二、“万物之中人最为贵”——贵生的人之体现 | 第467-470页 |
三、“得道升仙,唯人可达矣”——贵生的行为禁忌 | 第470-472页 |
四、“吾身天地同流也,岂不贵乎”——贵生的天人并力 | 第472-475页 |
第二节 贵生之道的自然基础及基本体现 | 第475-485页 |
一、“保性命之真,全自然之道也”——贵生的自然之性 | 第475-477页 |
二、“爱精重气,然后身心保之矣”——贵生的生命之根 | 第477-480页 |
三、“神去则气亡,气绝则身丧”——贵生的神气相通 | 第480-482页 |
四、“一切翔飞蠢动,皆不可杀”——贵生的生命平等 | 第482-485页 |
第三节 贵生之道的主要途径与行为要求 | 第485-495页 |
一、“圣人保命之最,莫尚于身心”——贵生的心理要求 | 第485-487页 |
二、“延年保命,神通洞达”——贵生的行为方法 | 第487-489页 |
三、“慎守益身,保命得长久”——贵生的益身之本 | 第489-491页 |
四、“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贵生的生命态度 | 第491-495页 |
第四章 长生之道 | 第495-529页 |
第一节 长生的基本内涵及主要规律 | 第495-507页 |
一、“生道合一,则长生不死”——长生的生道合一 | 第496-498页 |
二、“归根则可以永存而长生也”——长生的内在规律 | 第498-501页 |
三、“须至金丹之道,必可长生”——长生的性命之学 | 第501-504页 |
四、“欲得长生,当修所生”——长生的行为修养 | 第504-507页 |
第二节 长生之道的主要方法及内在要求 | 第507-518页 |
一、“物外真气,自然养生”——养生自然长生 | 第508-510页 |
二、“求生养命在于心”——养心养命长生 | 第510-513页 |
三、“神叛人去,身安得善乎”——修身安神长生 | 第513-516页 |
四、“养生者,必顺于时也”——四时摄养长生 | 第516-518页 |
第三节 长生之道的主要困难及面临的问题 | 第518-529页 |
一、“以生为生,乃贤于养生也”——五难不调 | 第518-521页 |
二、“心性圆融而自长生”——心狂意乱 | 第521-523页 |
三、“人能制伏三业十恶,则可得道长生”——养生大忌 | 第523-525页 |
四、“若养过其分,分过则生亡矣”——养生过分 | 第525-529页 |
第四篇 行为观 | 第529-665页 |
第一章 修道观 | 第532-580页 |
第一节 修道的本质及行为体现 | 第532-545页 |
一、“修道者,使然也”——强为不然 | 第533-535页 |
二、“守道养形,修契自然”——抱朴守静 | 第535-539页 |
三、“修道之士,无执则无失”——恬淡无为 | 第539-542页 |
四、“修道即修心也”——心乃合道 | 第542-545页 |
第二节 修道行为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 第545-560页 |
一、“呼吸吐纳,服气养身”——服气为本 | 第546-549页 |
二、“胎息者,自然也”——保任真息 | 第549-551页 |
三、“内药外药,炼神炼气”——性命双修 | 第551-554页 |
四、“金丹大道,以为自然”——以结金丹 | 第554-557页 |
五、“心与丹合,自达真境”——还丹之术 | 第557-560页 |
第三节 修道行为的主要作用和意义 | 第560-580页 |
一、“存神固气,生命之本”——养精保身 | 第561-565页 |
二、“好道者长寿”——内以致寿 | 第565-567页 |
三、“化生万物使我仙”——升举成仙 | 第567-571页 |
四、“天道贵和,运度自然”——无量度人 | 第571-575页 |
五、“身修而政无不治”——成德成仁 | 第575-580页 |
第二章 生活观 | 第580-621页 |
第一节 生活的行为本质及自然属性 | 第580-591页 |
一、“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因其本然 | 第581-583页 |
二、“自然摄性归性混合”——诸性混合 | 第583-585页 |
三、“净净清清合自然”——因修会道 | 第585-588页 |
四、“顺物者,物亦顺之”——性情有道 | 第588-591页 |
第二节 生活的基本要求及行为体现 | 第591-606页 |
一、“衣食自然”——日用常行 | 第592-595页 |
二、“饮食自然”——饮食有节 | 第595-598页 |
三、“六欲自然消减”——澄心戒欲 | 第598-601页 |
四、“摄自然以表真”——转体安身 | 第601-603页 |
五、“著为自然之文”——诗书礼乐 | 第603-606页 |
第三节 生活的基本态度及主要特点 | 第606-621页 |
一、“去住逍遥信自然”——清净逍遥 | 第606-608页 |
二、“嗜欲皆销合自然”——淡泊名利 | 第608-611页 |
三、“君臣民当应天法”——家国安泰 | 第611-614页 |
四、“至诚感天,无有恶意”——善恶吉凶 | 第614-617页 |
五、“存思精审,自然忘劳”——思劳有度 | 第617-621页 |
第三章 治政观 | 第621-665页 |
第一节 治政的基本含义及主要特点 | 第621-635页 |
一、“利自然而用之”——任其所适 | 第622-625页 |
二、“圣人以道治身治国”——契任无私 | 第625-628页 |
三、“无为而治人之自然也”——圣道统治 | 第628-632页 |
四、“圣人立法以导民心”——各安其然 | 第632-635页 |
第二节 治政行为的基本要求及主要体现 | 第635-650页 |
一、“观天地之心,其妙得天下心”——心合天道 | 第636-638页 |
二、“上下俱正而天下正”——正直率人 | 第638-641页 |
三、“天地所爱,可助帝王安万物”——各以其能 | 第641-644页 |
四、“察人之事,执人之机”——为治在人 | 第644-647页 |
五、“自然安稳平康,生福德男女”——政裕民康 | 第647-650页 |
第三节 治政的目的及实现的条件 | 第650-665页 |
一、“圣人师其自然而已矣”——政令理国 | 第651-654页 |
二、“上下自然和平也”——政和乐天 | 第654-657页 |
三、“大人大应,小人得小应”——德才兼能 | 第657-660页 |
四、“圣人之有天下,非取也”——道化天下 | 第660-665页 |
结束语 | 第665-6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69-682页 |
以四川大学为第一署名人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 | 第682-684页 |
后记 | 第684-6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