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选择、理论来源及其文化阐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批评研究
1 导论 | 第1-35页 |
·批评的立场与方法 | 第15-24页 |
·研究现状及立场 | 第16-21页 |
·批评的文化阐释 | 第21-24页 |
·阐释的支点:全球化语境下的话语转换 | 第24-35页 |
·现代性的诸种内涵 | 第25-30页 |
·民族性:西方知识话语的中国化 | 第30-32页 |
·从审美的独立追求到审美的商业化 | 第32-35页 |
2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的整体概观 | 第35-72页 |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的发展历程 | 第35-47页 |
·朦胧期 | 第35-37页 |
·意识形态批评期 | 第37-40页 |
·本体批评期 | 第40-45页 |
·文化批评期 | 第45-47页 |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的主要形态 | 第47-54页 |
·政府的批评 | 第47-51页 |
·学术批评 | 第51-53页 |
·自我批评 | 第53页 |
·大众的批评 | 第53-54页 |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的主要话语 | 第54-59页 |
·主旋律 | 第55-56页 |
·纪实 | 第56-57页 |
·新纪录 | 第57-58页 |
·真实再现 | 第58-59页 |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家代表人物 | 第59-66页 |
·主流意识——高鑫、欧阳宏生 | 第59-62页 |
·学术聚焦——任远、朱景和、吕新雨 | 第62-65页 |
·创作者说——吴文光 | 第65-66页 |
·中国电视纪录片批评的主要类型 | 第66-72页 |
·论文:快速、全面的评点与争鸣 | 第66-67页 |
·专著:深入、系统的剖析 | 第67-69页 |
·(获奖)评语:简明扼要的点金之笔 | 第69-71页 |
·互联网:互动开放的批评空间 | 第71-72页 |
3 主旋律批评与现实主义 | 第72-118页 |
·主旋律批评 | 第72-89页 |
·主旋律与历史文化纪录片、理论文献纪录片 | 第72-77页 |
·意识形态批评的主导地位 | 第77-87页 |
·主旋律——渗透于各种批评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话语 | 第87-89页 |
·理论渊源及话语转借 | 第89-106页 |
·列宁与形象化政论 | 第89-93页 |
·格里尔逊与电影讲坛 | 第93-100页 |
·话语转借与误置 | 第100-106页 |
·主旋律批评的文化阐释 | 第106-118页 |
·话语转借与国家政府奖 | 第106-109页 |
·主流意识形态与主流文化 | 第109-112页 |
·社会主义体制、现实主义与现代性表征 | 第112-118页 |
4 纪实批评与中国现代性 | 第118-178页 |
·纪实批评 | 第118-136页 |
·客观纪录风潮 | 第118-123页 |
·纪实观念论争 | 第123-128页 |
·纪实批评的发展与更迭 | 第128-133页 |
·“纪实”的能指与所指 | 第133-136页 |
·理论来源及话语重塑 | 第136-165页 |
·巴赞与摄影影像本体论 | 第137-148页 |
·克拉考尔与电影的本性 | 第148-156页 |
·中国纪实主义与巴赞、克拉考尔 | 第156-165页 |
·纪实转义的文化阐释 | 第165-178页 |
·话语转义与收视率 | 第165-167页 |
·纪实与唯美的并举 | 第167-169页 |
·人文关怀与平民化走向 | 第169-173页 |
·大众文化、新意识形态与中国现代性 | 第173-178页 |
5 全球化语境下的新纪录精神 | 第178-224页 |
·新纪录精神 | 第178-190页 |
·新纪录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 第178-185页 |
·新纪录批评 | 第185-190页 |
·直接电影、新纪录电影与新纪录运动 | 第190-209页 |
·直接电影 | 第190-199页 |
·自由电影 | 第199-201页 |
·新纪录电影 | 第201-206页 |
·话语错位:表层寓意与深层内涵 | 第206-209页 |
·新纪录批评的文化阐释 | 第209-224页 |
·体制突破与国际接轨 | 第209-211页 |
·新知识群体与精英文化 | 第211-215页 |
·唯美追求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传承 | 第215-218页 |
·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镜像 | 第218-224页 |
6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真实再现” | 第224-270页 |
·“真实再现” | 第224-241页 |
·“真实再现”在创作中的运用 | 第224-230页 |
·批评理论中的“真实再现”和真实观 | 第230-241页 |
·真实电影、新纪录电影与“真实再现” | 第241-258页 |
·早期的“真实再现” | 第241-243页 |
·真实电影及其真实再现 | 第243-253页 |
·新纪录电影中的真实再现 | 第253-255页 |
·话语投射与边缘消解 | 第255-258页 |
·“真实再现’,批评的文化阐释 | 第258-270页 |
·本体寻踪:从形象化政论、纪实回归到质疑真实观 | 第258-261页 |
·体制变革与文化转型 | 第261-265页 |
·消费文化语境及娱乐化浪潮 | 第265-270页 |
7 批评话语的动力源与发展方向 | 第270-289页 |
·批评话语的动力源 | 第270-278页 |
·跨文化交流与民族立场 | 第270-274页 |
·本土文化的承传与更生 | 第274-278页 |
·文化政策环境与批评的建构 | 第278-289页 |
·文化政策 | 第278-283页 |
·批评策略的调整 | 第283-289页 |
参考文献 | 第289-298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298-300页 |
致谢 | 第3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