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8页 |
| 一、 胡澍、俞樾生活的时代背景 | 第18-20页 |
| (一) 政治背景 | 第18页 |
| (二) 文化背景 | 第18-20页 |
| 1. 学术昌明 | 第18页 |
| 2. 朴学兴盛 | 第18-19页 |
| 3. 清儒关注医经 | 第19-20页 |
| 二、 对胡澍、俞樾校诂《素问》的研究 | 第20-47页 |
| (一) 胡澍研究 | 第20-30页 |
| 1. 胡澍生平、著述概况 | 第20页 |
| 2. 《素问校义》校勘研究 | 第20-23页 |
| 3. 《素问校义》辨正 | 第23-30页 |
| (二) 俞樾研究 | 第30-47页 |
| 1. 俞樾生平、著述概况 | 第30-31页 |
| 2. 《读书余录》(《素问》部分)校勘研究 | 第31-33页 |
| 3. 《读书余书》(《素问》部分)辨正 | 第33-47页 |
| 三、 胡澍、俞樾研治《素问》的经验、不足及对后世的影响 | 第47-51页 |
| (一) 胡澍、俞樾研治《素问》的经验 | 第47-48页 |
| 1. 据言语环境确定词义 | 第47页 |
| 2. 就古音以求古义 | 第47页 |
| 3. 详征博考,备其佐证 | 第47-48页 |
| 4. 根据音韵知识进行校勘 | 第48页 |
| (二) 胡澍、俞樾学术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 第48-50页 |
| 1. 有助于医经文献的校勘与注释 | 第48-49页 |
| 2. 有助于后人对《素问》的学习与研究 | 第49-50页 |
| (三) 胡澍、俞樾研究《素问》的不足 | 第50-51页 |
| 1. 主观臆断 | 第50页 |
| 2. 训释戾推 | 第50页 |
| 3. 违背医理 | 第50-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