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内分泌腺疾病及代谢病论文--胰岛疾病论文--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双生子肾虚血瘀证的表观遗传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缩略词第10-12页
前言第12-14页
第一部分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及在中医证候研究的运用第14-26页
 1.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及研究内容第14-20页
   ·表观遗传学的概念第14页
   ·表观遗传学的调控机制第14-20页
     ·非编码RNA介导的基因沉默第15-18页
     ·DNA的甲基化等修饰第18-19页
     ·染色质重塑第19页
     ·组蛋白修饰第19-20页
   ·同卵双生子是表观遗传研究的最佳模型第20页
 2. 引入表观遗传学研究中医证侯第20-22页
   ·中医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的概念在理论上可沟通第20-21页
   ·引入表观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中医证候第21-22页
     ·揭示中医遗传证候规律第21-22页
     ·证候分子生物学研究深入拓展的需要第22页
     ·揭示中医治疗机制第22页
 3. 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第22-24页
   ·糖尿病与miRNA第22-24页
   ·糖尿病与甲基化第24页
 小结第24-26页
第二部分 糖尿病肾虚血瘀证家系双生子的证候调查研究第26-34页
 1. 家系双生子的证候调查第26-31页
   ·成都余氏双生子家系的证候分析(2009年)第26-29页
     ·对象与方法第26-27页
     ·结果第27-29页
   ·成都余氏双生子家系的证候调查(2010年)第29-31页
     ·对象与方法第29-30页
     ·结果第30-31页
 2. 讨论第31-33页
   ·双生子典型家系个案的意义第31页
   ·肾虚、血瘀遗传背景差异第31页
   ·糖尿病与肾虚血瘀证关系密切第31-32页
   ·证候分值差异性的原因第32-33页
   ·糖尿病教育的必要性第33页
 小结第33-34页
第三部分 糖尿病肾虚血瘀家系双生子的基因表达谱研究第34-5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4-35页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34-35页
     ·主要仪器第34页
     ·主要试剂第34-35页
   ·实验操作第35页
     ·血液采集与样本制备第35页
     ·表达谱芯片实验流程第35页
   ·表达谱数据分析方法第35页
 2. 结果第35-56页
   ·样品RNA质检结果第35-36页
   ·表达谱芯片数据分析第36-56页
     ·大双/女儿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37-42页
     ·小双/女儿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2-46页
     ·双生子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第46-49页
     ·共同差异基因对比分析第49-56页
 3. 讨论第56-58页
   ·双生子家系样本研究糖尿病的意义第56页
   ·糖尿病与免疫第56-57页
   ·肾虚血瘀证与免疫第57页
   ·糖尿病易感基因的筛选第57-58页
   ·表达谱芯片的优势与劣势第58页
 小结第58-59页
第四部分 糖尿病肾虚血瘀家系双生子的miRNA表达谱研究第59-6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9-60页
   ·主要仪器与试剂第59-60页
     ·主要仪器第59页
     ·主要试剂第59-60页
   ·实验操作第60页
     ·样品采集与制备第60页
     ·miRNA芯片流程第60页
     ·芯片分析方法第60页
 2. 结果第60-63页
   ·RNA样品质检图第60页
   ·miRNA表达谱分析第60-63页
     ·大双/女儿的差异表达miRNA第61页
     ·小双/女儿的miRNA表达谱差异第61-62页
     ·小双/大双的miRNA表达谱差异第62页
     ·芯片间比较第62-63页
 3. 讨论第63-65页
   ·双生子家系模型研究表观遗传的优势第63-64页
   ·比较国际上糖尿病miRNA研究第64页
   ·多种技术联合运用可更明确遗传机制第64-65页
   ·生物信息学与生物实验的结合第65页
 小结第65-66页
结论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6页
综述 中西医对糖尿病"消渴"的认识第76-104页
 1. 糖尿病"消渴"的古代研究第76-81页
   ·中国古代糖尿病"消渴"的思想史第76-78页
     ·"消渴"的命名第76页
     ·"消渴"的发展第76-78页
     ·"消渴"与糖尿病的汇通第78页
   ·世界医学对糖尿病认知的发展史第78-81页
     ·糖尿病的发现、命名及早期治疗第78-80页
     ·胰岛素的发现及糖尿病药物治疗第80-81页
 2. 糖尿病肾虚血瘀的现代研究第81-98页
   ·糖尿病与肾虚血瘀的关系第81-83页
     ·肾虚是糖尿病的常见证型第81-82页
     ·糖尿病与血瘀的关系第82-83页
     ·糖尿病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的相对不足第83页
   ·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第83-86页
     ·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的辨证第83-84页
     ·糖尿病的中药治疗第84-85页
     ·中医对糖尿病"消渴"的综合防治第85-86页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认识第86-98页
     ·糖尿病发病的影响因素第86-89页
     ·2型糖尿病与胰岛素受体第89-92页
     ·糖尿病的基因研究第92-96页
     ·糖尿病的表观遗传学研究第96-98页
 3. 结语第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4页
附件第104-113页
 附件1:肾虚证等级量化表第105-107页
 附件2:血瘀证量化记分表第107-109页
 附件3:双生子四诊调查表第109-110页
 附件4:参加科研项目第110-111页
 附件5:公开发表的专著、学术论文第111-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药穴位敷贴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实验及临床研究
下一篇:参麦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大鼠脑可塑性影响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