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传播功能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内容 | 第9-11页 |
一、研究的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10页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第10-11页 |
四、创新之处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第二章 微博的概况与特征 | 第17-29页 |
第一节 微博的发展概况 | 第17-23页 |
一、国外微博的发展概况 | 第17-20页 |
二、国内微博的发展概况 | 第20-23页 |
第二节 微博的概念 | 第23-25页 |
一、微博产生的背景 | 第23-24页 |
二、微博的定义 | 第24-25页 |
第三节 微博的传播特征与过程 | 第25-29页 |
一、微博的传播特征 | 第25-27页 |
二、微博的传播过程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微博传播功能分析 | 第29-51页 |
第一节 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理论概述 | 第29-31页 |
一、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理论概述 | 第29页 |
二、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 | 第29-30页 |
三、赖特的四功能说 | 第30页 |
四、施拉姆的传播功能理论 | 第30页 |
五、拉扎斯菲尔德与莫顿的功能观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微博的信息传播模式及理论分析 | 第31-45页 |
一、微博信息传播的“自我把关”模式 | 第31-32页 |
二、微博信息传播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32-38页 |
三、与传统信息传播模式的比较 | 第38-45页 |
第三节 微博的传播功能 | 第45-51页 |
一、促进了网络交往的深度化 | 第45-46页 |
二、加快流行(大众)文化的传播 | 第46-47页 |
三、促使网络人群分化 | 第47-48页 |
四、促进舆论的传播和表达 | 第48-49页 |
五、加强社会动员功能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微博传播功能的副作用及其对策 | 第51-59页 |
第一节 无人把关导致假新闻层出不穷 | 第51-53页 |
二、把关者缺失造成信息冗余、混杂 | 第52页 |
三、微博限制少,易引发媒介“依赖症”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微博传播功能的副作用的应对与消解 | 第53-59页 |
一、宏观与微观的双重保障 | 第54-55页 |
二、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机制 | 第55-56页 |
三、社会和个人方面的双管齐下 | 第56-59页 |
结语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