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5-37页 |
·竹浆纤维概述 | 第15-17页 |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发展简介 | 第15-16页 |
·竹浆纤维的发展 | 第16-17页 |
·竹纤维 | 第16-17页 |
·竹浆纤维 | 第17页 |
·纤维素的组成与性质 | 第17-19页 |
·纤维素的化学组成及大分子结构 | 第17-18页 |
·纤维素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纤维素的分类 | 第18-19页 |
·竹浆纤维的聚集态结构 | 第19-21页 |
·晶胞结构 | 第19-20页 |
·聚集态结构 | 第20页 |
·聚合度与结晶度 | 第20页 |
·竹浆纤维的形态结构 | 第20-21页 |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几个主要性能 | 第21-22页 |
·生物相容性 | 第21页 |
·力学性能 | 第21页 |
·吸湿性能及澎润度 | 第21-22页 |
·染色性能 | 第22页 |
·其它性质 | 第22页 |
·再生纤维素纤维的若干改进方向 | 第22-28页 |
·工艺化改进 | 第22-25页 |
·溶剂化改进 | 第22-23页 |
·静电纺丝制作超细纤维 | 第23-24页 |
·复合工艺制备新材料 | 第24-25页 |
·功能化改进 | 第25-27页 |
·力学性能 | 第25页 |
·抗菌性 | 第25-26页 |
·生物相容性 | 第26页 |
·自然降解性 | 第26-27页 |
·原料多元化 | 第27页 |
·竹浆纤维的抗菌性改进 | 第27-28页 |
·金属离子对纤维的功能化改进 | 第28-33页 |
·金属离子对纤维的抗菌性整理 | 第28-30页 |
·抗菌剂简介 | 第28-29页 |
·无机银系抗菌剂的抗菌原理 | 第29页 |
·无机银系抗菌剂的实施方法 | 第29-30页 |
·银系抗菌剂在纺织上的应用情况及注意事宜 | 第30页 |
·ZnO 的抗紫外性能 | 第30-33页 |
·抗紫外性能的提出 | 第30-31页 |
·抗紫外性能的机理 | 第31页 |
·抗紫外性能的实施方式 | 第31-33页 |
·金属离子与纤维素之间的作用机理 | 第33-34页 |
·金属离子与纤维素的相互作用 | 第33页 |
·金属络合物对纤维素的溶解化作用 | 第33-34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34-3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6-37页 |
第2章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的抗菌性及其结构研究 | 第37-62页 |
·实验部分 | 第38-42页 |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实验试剂 | 第38页 |
·实验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铜氨溶液的配制 | 第39页 |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织物试样的制备 | 第39-40页 |
·水洗牢度试验 | 第40页 |
·Cu(Ⅱ)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抗菌性能试验 | 第40-41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41页 |
·表观形态(SEM) | 第41页 |
·热力学稳定性(TG)的测定 | 第41-42页 |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42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42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42页 |
·铜氨溶液稳定性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61页 |
·铜氨络合竹浆织物样品的外观分析 | 第42-43页 |
·水洗牢度与Cu(Ⅱ)动力释放研究 | 第43-45页 |
·水洗牢度 | 第43-44页 |
·Cu(Ⅱ)动力释放研究 | 第44-45页 |
·扫描电镜(SEM)形态分析 | 第45-46页 |
·热重(TG)分析 | 第46-47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7-49页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9-50页 |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50-53页 |
·竹浆纤维与铜氨络合竹浆纤维表面XPS 分析 | 第50页 |
·竹浆纤维与铜氨络合竹浆纤维C 元素XPS 分析 | 第50-53页 |
·竹浆纤维与铜氨络合竹浆纤维O 元素XPS 分析 | 第53页 |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Cu 元素XPS 分析 | 第53页 |
·锌氨络合离子稳定性分析 | 第53-55页 |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的结构分析 | 第55-57页 |
·铜氨溶液处理竹浆纤维的主要化学反应 | 第55页 |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的结构推测 | 第55-56页 |
·价键理论与晶体场理论对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结构的解释 | 第56-57页 |
·抗菌性研究 | 第57-59页 |
·力学性能研究 | 第59-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3章 铜氨络合竹浆纤维的抗紫外性及反应条件研究 | 第62-81页 |
·实验部分 | 第62-68页 |
·实验材料 | 第62-63页 |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实验仪器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68页 |
·样品制作 | 第63页 |
·反应条件的设定 | 第63-64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64页 |
·铜离子含量的测定 | 第64页 |
·临界溶解浓度的确定 | 第64页 |
·Cu(Ⅱ)与竹浆纤维之结合能的计算 | 第64-65页 |
·抗紫外性能的测试 | 第65页 |
·颜色磨擦牢度试验 | 第65页 |
·可萃取重金属铜离子含量之测定 | 第65-66页 |
·降低可萃取铜离子含量之途径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80页 |
·临界浓度的确定(Ⅰ)——力学性能 | 第68-70页 |
·临界浓度的确定(Ⅱ)——外观形态 | 第70-71页 |
·反应时间 | 第71-72页 |
·处置浴比 | 第72-73页 |
·皂洗牢度及反应活化能的推算 | 第73-75页 |
·抗紫外性能 | 第75-77页 |
·抗紫外性能与处理浓度的关系 | 第75-76页 |
·抗紫外性能与烘干条件的关系 | 第76-77页 |
·颜色磨擦牢度 | 第77页 |
·降低可萃取铜离子含量的两种途径 | 第77-80页 |
·直接测试结果 | 第78页 |
·汽蒸-清洗改进 | 第78-79页 |
·柠檬酸交联改进 | 第79-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4章 锌氨改性竹浆纤维的抗菌性及结构研究 | 第81-103页 |
·实验部分 | 第82-84页 |
·实验材料 | 第82页 |
·实验试剂 | 第82页 |
·实验仪器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锌氨溶液的配制 | 第82页 |
·锌氨改性竹浆纤维织物试样的制备 | 第82-83页 |
·水洗牢度试验 | 第83页 |
·Zn(Ⅱ)含量的测定 | 第83-84页 |
·抗菌性能试验 | 第84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84页 |
·表观形态(SEM) | 第84页 |
·热力学稳定性(TG)的测定 | 第84页 |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第84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84页 |
·X-射线衍射(XRD) | 第84页 |
·锌氨改性离子稳定性分析 | 第8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4-102页 |
·锌氨复合竹浆织物样品的外观分析 | 第84-85页 |
·水洗牢度与Zn(Ⅱ)动力释放研究 | 第85-86页 |
·扫描电镜(SEM)形态分析 | 第86-89页 |
·热重(TG)分析 | 第89-90页 |
·X 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90-92页 |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92-93页 |
·光电子能谱(XPS)分析 | 第93-96页 |
·竹浆纤维与锌氨改性竹浆纤维表面XPS 分析 | 第93页 |
·竹浆纤维与锌氨改性竹浆纤维C 元素XPS 分析 | 第93-96页 |
·竹浆纤维与锌氨改性竹浆纤维O 元素XPS 分析 | 第96页 |
·锌氨改性竹浆纤维Zn 元素XPS 分析 | 第96页 |
·锌氨络合离子稳定性分析 | 第96-98页 |
·锌氨溶液与竹浆纤维作用机理分析 | 第98-99页 |
·抗菌性研究 | 第99-100页 |
·力学性能研究 | 第100-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锌氨改性竹浆纤维的抗紫外性及反应条件研究 | 第103-116页 |
·实验部分 | 第103-105页 |
·实验材料 | 第103页 |
·实验试剂 | 第103-104页 |
·实验仪器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制备试样 | 第104页 |
·反应条件 | 第104页 |
·水洗牢度试验 | 第104-105页 |
·锌离子含量之测定 | 第105页 |
·力学性能测试 | 第105页 |
·抗紫外性能的测试 | 第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14页 |
·抗紫外性能分析 | 第105-110页 |
·抗紫外性能与处理浓度的关系 | 第106-107页 |
·抗紫外性能与水洗时间的关系 | 第107-109页 |
·抗紫外性能与干燥条件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锌离子平衡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0-112页 |
·反应时间 | 第110页 |
·反应浓度 | 第110-111页 |
·反应浴比 | 第111-112页 |
·力学性能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112-114页 |
·浓度变量 | 第112-113页 |
·浴比变量 | 第113-114页 |
·水洗牢度 | 第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16-118页 |
·结论 | 第116-117页 |
·不足与改进 | 第117页 |
·展望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