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 1 中国苔藓植物研究状况 | 第11-18页 |
| ·苔藓植物相关著作的编写现状 | 第11-15页 |
| ·陈邦杰编写的苔藓著作 | 第11-12页 |
| ·苔藓方面教科书 | 第12页 |
| ·苔藓词典类工具书与专业期刊 | 第12-13页 |
| ·中国苔藓志的编写 | 第13页 |
| ·地方苔藓志的编写 | 第13-14页 |
| ·濒危苔藓、药用苔藓方面的著作 | 第14页 |
| ·苔藓植物生殖发育、化学方面的著作 | 第14页 |
| ·中国苔藓植物名录 | 第14-15页 |
| ·其他 | 第15页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苔藓项目资助现状 | 第15-18页 |
| ·系统分类及区系研究项目 | 第16页 |
| ·专科专属研究项目 | 第16-17页 |
| ·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 | 第17页 |
| ·物种、遗传等多样性研究项目 | 第17页 |
| ·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研究项目 | 第17-18页 |
| ·开发应用及其机理研究项目 | 第18页 |
| 2 甘肃省苔类植物研究状况 | 第18-24页 |
| ·1845—1990 年研究状况 | 第19页 |
| ·1991—2002 年研究状况 | 第19页 |
| ·2002 年以后研究状况 | 第19-20页 |
| ·甘肃省正式发表的苔类植物名录 | 第20-24页 |
| 第二章 白龙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8页 |
| 1 白龙江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24-26页 |
| ·地理位置 | 第24-25页 |
| ·地质地貌 | 第25页 |
| ·气候 | 第25页 |
| ·土壤及植被 | 第25-26页 |
| 2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26-28页 |
| ·有助于完成甘肃省苔藓植物资源的摸底调查 | 第26页 |
| ·填补甘肃省南部白龙江流域苔藓植物系统研究的空白 | 第26-27页 |
| ·为确定白龙江流域在中国苔藓植物分区中的位置提供依据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 第28-30页 |
| 1 文献查阅与收集 | 第28页 |
| 2 野外采集与调查 | 第28页 |
| 3 室内整理与鉴定 | 第28-29页 |
| 4 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0-48页 |
| 1 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分类 | 第31-37页 |
| ·科属种统计 | 第31-32页 |
| ·新分布统计 | 第32页 |
| ·优势科、属统计 | 第32-33页 |
| ·单属科、单种属统计 | 第33-34页 |
| ·苔类植物分类结果 | 第34-37页 |
| ·东亚特有属 | 第34-35页 |
| ·中国濒危特有苔类 | 第35-36页 |
| ·稀有苔类 | 第36-37页 |
| 2 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区系 | 第37-46页 |
| ·苔类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 第37-42页 |
| ·与其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比较 | 第42-46页 |
| ·物种丰富度比较 | 第42-43页 |
| ·属、种聚类分析比较 | 第43-45页 |
| ·属、种相似性系数比较 | 第45-46页 |
| 3 白龙江流域在中国苔藓植物分区中的位置 | 第46-48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第48-50页 |
| 1 结论 | 第48-49页 |
| ·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种类组成特点 | 第48页 |
| ·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区系特点 | 第48页 |
| ·与其它地区苔类植物区系比较 | 第48-49页 |
| ·白龙江流域在中国苔藓植物分区中的位置 | 第49页 |
| 2 创新 | 第49-50页 |
| ·文献综述从两个关注较少的方面专项分析 | 第49页 |
| ·填补白龙江流域苔类植物系统研究的空白 | 第49页 |
| ·首次支持把白龙江流域划入中国苔藓植物分区中的华中区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 附录一 | 第56-75页 |
| 附录二 | 第75-7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 第78-79页 |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