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前言 | 第8-16页 |
·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种子的萌发 | 第8-9页 |
·种子萌发的条件 | 第8-9页 |
·种子萌发的过程 | 第9页 |
·种子的休眠与解除 | 第9-12页 |
·种子休眠的原因 | 第9-11页 |
·种子休眠解除的方法 | 第11-12页 |
·种子的成熟、采收和贮藏 | 第12页 |
·牡丹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牡丹种子的形态结构 | 第12-13页 |
·牡丹种子的休眠及萌发特性 | 第13-14页 |
·牡丹种子的采收、贮藏及寿命 | 第14-15页 |
·幼苗类型及生长发育规律 | 第15-16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目的、意义 | 第16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3 不同采收期和贮藏时间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8-23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0页 |
·材料 | 第18页 |
·方法和处理 | 第18-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21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21-23页 |
4 ‘凤丹’、紫斑牡丹和四川牡丹种子萌发试验 | 第23-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3-28页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试验方法 | 第23-25页 |
·种子生根试验 | 第23-24页 |
·已生根种子发芽试验 | 第24页 |
·实验指标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观察记录结果 | 第25-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4页 |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28-32页 |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率、主根长度≥40mm 种子百分率和长度≥10mm 侧根数的影响 | 第29页 |
·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速度的影响 | 第29-31页 |
·温度和GA_3 处理对四川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31页 |
·温度和GA_3 处理对四川牡丹种子霉烂的影响 | 第31-32页 |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2-34页 |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初萌期的影响 | 第32-33页 |
·低温和GA_3 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3-34页 |
·低温和GA_3 对四川牡丹种子发芽率和发芽指数的影响 | 第3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4-39页 |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34-35页 |
·GA_3 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35-36页 |
·‘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特性比较 | 第36页 |
·四川牡丹种子萌发特性 | 第36-39页 |
5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39-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0页 |
·种子的辐射 | 第39页 |
·辐射后种子的处理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生根的影响 | 第40-42页 |
·C060-γ辐射处理对‘凤丹’和紫斑牡丹种子发芽的影响 | 第42页 |
·小节与讨论 | 第42-44页 |
6 结论与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4页 |
·研究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导师简介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