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0页 |
一、网络诚信的提出 | 第10-18页 |
(一) 网络及其伦理 | 第10-14页 |
1. 网络伦理的产生 | 第10-11页 |
2. 网络伦理与现实社会伦理 | 第11-14页 |
(二) 网络伦理的诚信之维 | 第14-18页 |
1. 现实社会伦理中的诚信道德思想 | 第14-16页 |
2. 网络伦理中的诚信道德思想 | 第16-18页 |
二、我国网络诚信问题透视 | 第18-23页 |
(一) 我国网络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 | 第18-20页 |
1. 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 第18-19页 |
2. 恶意侵犯他人隐私 | 第19页 |
3. 网络谣言与诽谤 | 第19-20页 |
4. 网络欺诈 | 第20页 |
(二) 若干网络诚信热点问题的伦理分析 | 第20-23页 |
1. “电子商务”的发展瓶颈 | 第20-21页 |
2. “网络黑客”的伦理问题 | 第21-22页 |
3. “网络爱情”的是是非非 | 第22页 |
4. “网络招聘”的虚假信息 | 第22-23页 |
三、网络诚信缺失的原因 | 第23-31页 |
(一) 网络系统内部根源 | 第24-29页 |
1. 网络技术的不完善为其提供了便利 | 第24页 |
2. 网络社会的特点为其提供了场所 | 第24-26页 |
3. 网络社会规范的缺位使其有机可乘 | 第26-27页 |
4. 双重伦理标准使其有恃无恐 | 第27-29页 |
(二) 现实社会诚信体系的不完善 | 第29-30页 |
1.诚信风险机制缺位,失信成本较低 | 第29页 |
2.诚信评价机制滞后,失信得到纵容 | 第29-30页 |
(三)网民诚信道德意识的弱化 | 第30-31页 |
四、网络诚信建设的对策 | 第31-44页 |
(一) 从技术上屏蔽网络失信行为 | 第32-34页 |
1. 登记人们的网上行为,做到有迹可循 | 第32-34页 |
2.安装过滤软件,堵截、删除不良信息 | 第34页 |
(二) 营造良好的网络制度环境 | 第34-39页 |
1. 制定专门的网络法规,做到“依法治网” | 第34-38页 |
2. 建立健全网络执法队伍 | 第38-39页 |
(三) 强化对网络主体的诚信教育和引导 | 第39-44页 |
1. 借鉴国外网络诚信教育经验 | 第40页 |
2.改革我国现有的计算机教育,增添网络诚信教育内容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书目 | 第45-47页 |
后记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