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企业法、公司法论文

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导论第12-16页
第一章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及其法律规制的基本情况第16-39页
 第一节 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基本范畴第16-21页
  一、公司收购与收购防御的基本概念第16-18页
  二、公司收购防御措施的主要分类和常见术语第18-20页
  三、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基本定位第20-21页
 第二节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及其法律规制的进展第21-33页
  一、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公司收购防御第21-25页
  二、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公司收购防御第25-30页
  三、对收购防御进行法律规制的情况第30-33页
 第三节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的新环境及其法律规制的新课题第33-39页
  一、我国公司收购防御面临的新环境第33-37页
  二、我国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面临的新课题第37-39页
第二章 世界主要经济体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进展情况第39-74页
 第一节 美国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进展情况第39-48页
  一、概述第39-40页
  二、联邦立法和联邦最高法院关于收购防御问题的立场第40页
  三、州反收购立法的三代演进第40-43页
  四、特拉华州法院关于收购防御的一系列判决第43-47页
  五、第五次并购浪潮与收购防御法制的趋势第47-48页
 第二节 英国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进展情况第48-55页
  一、关于收购防御问题的简单历史回顾第48-50页
  二、《城市守则》对收购防御的直接限制性规定第50-51页
  三、公司法规范对收购防御措施的间接限制第51-52页
  四、普通法判例关于收购防御问题的立场第52-53页
  五、目标公司管理层可以采取的收购防御措施第53-55页
 第三节 欧盟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进展情况第55-62页
  一、概说第55页
  二、统一立法过程中围绕收购防御问题的争议第55-57页
  三、《收购指令》关于收购防御的主要内容第57-62页
 第四节 日本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进展情况第62-70页
  一、敌意收购的兴起与收购防御的采用第62-63页
  二、政府部门对收购防御的反应第63-64页
  三、立法对收购防御的回应第64-65页
  四、法院关于收购防御的判决第65-68页
  五、评价与展望第68-70页
 第五节 印度公司收购防御法制的进展情况第70-74页
  一、敌意收购已经成为一种现实可能第70-71页
  二、现行规则对收购防御的影响第71-72页
  三、可以采取的防御措施第72-74页
第三章 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第74-97页
 第一节 关于公司收购防御与敌意收购价值的争论第74-81页
  一、关于公司收购防御价值的争论第74-78页
  二、关于敌意收购价值和活跃公司控制权市场的争论第78-81页
 第二节 国外实践上关于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取向及其启示第81-88页
  一、美国:围绕收购防御法律规制取向的斗争与新动向第81-84页
  二、欧盟《收购指令》限制收购防御的立场第84-85页
  三、日本在收购防御法律规制取向上的模糊立场与东亚国家的选择第85-87页
  四、几点启示第87-88页
 第三节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价值取向第88-97页
  一、关于公司收购价值的分析第88-90页
  二、基本立场应是对收购防御进行“适度从严限制”第90-93页
  三、同时给予收购防御合理的存在空间第93-97页
第四章 公司收购防御中的决策模式第97-128页
 第一节 股东选择学说与董事会决策学说第97-113页
  一、概述第97-99页
  二、股东选择学说第99-103页
  三、董事会决策学说第103-113页
 第二节 国外法律实践上的收购防御决策模式第113-120页
  一、美国模式及其理论上的支持第113-116页
  二、英国模式第116页
  三、欧盟的看法与实践上的选择第116-119页
  四、关于收购防御决策模式的结论与启示第119-120页
 第三节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的决策模式第120-128页
  一、应当坚持股东选择的决策模式第120-123页
  二、应当拓宽股东在收购防御上的决策范围第123-124页
  三、股东行使收购防御决策权上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第124-125页
  四、确认并前瞻性地研究目标公司董事会的收购防御决策权第125-128页
第五章 公司收购防御中的目标公司董事会责任第128-144页
 第一节 一般解析第128-133页
  一、公司收购中的目标公司董事会责任第128-131页
  二、公司收购防御背景下的目标公司董事会责任第131-133页
 第二节 国外实践上的做法第133-138页
  一、美国法院判决确定的标准和 SEC的信息披露要求第133-136页
  二、英国《城市守则》的规定和法院判例第136-137页
  三、欧盟《收购指令》中的规定第137-138页
 第三节 我国公司收购防御中的目标公司董事会责任第138-144页
  一、明确和强化目标公司董事会的忠实义务第138-140页
  二、明确和强化目标公司管理层的勤勉义务第140-142页
  三、将目标公司董事会的责任适当延伸至控制股东第142-144页
第六章 公司收购防御的监管与争议解决模式第144-156页
 第一节 公司收购防御监管与争议解决的两种模式第144-151页
  一、两种监管与争议解决模式第145-146页
  二、两种模式的形成背景第146-149页
  三、两种模式的优劣取舍及其对新兴市场的启示第149-151页
 第二节 我国收购防御监管模式的设计第151-156页
  一、确立证监会在公司收购防御上的主要监管者地位第152-153页
  二、发挥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审核委员会的作用第153-154页
  三、法院对涉及收购防御的的争议进行适度的司法介入第154-156页
第七章 公司收购防御措施在我国法律背景下的适用性分析第156-183页
 第一节 围绕调整股份控制份额对比采取的防御措施第156-166页
  一、股份增持第156-157页
  二、相互持股第157-158页
  三、签订限制股份转让的协议或者引入限制股份转让的章程条款第158-160页
  四、股份回购第160-162页
  五、管理层持股与员工持股计划第162页
  六、增持股份须取得董事会或股东大会的批准,甚至降低法定的强制要约收购触发点第162-163页
  七、毒丸计划第163-166页
 第二节 围绕股东表决权采取的防御措施第166-171页
  一、超级多数条款第166-167页
  二、发行两级证券、超级表决权股份或者否决权股份(含“金股”)第167-169页
  三、征集股东投票权第169-170页
  四、签订表决权拘束协议或者在章程中引入表决权拘束条款第170页
  五、公司章程中引入限制特定股东表决权的条款第170-171页
 第三节 围绕董事改选、任职资格、提名、免除职务、特别授权等采取的防御措施第171-176页
  一、分级分期董事会第171-172页
  二、在董事任职资格上进行限制第172-173页
  三、对股东提名董事候选人的权力进行限制乃至剥夺第173-175页
  四、增加免除现任董事的难度第175页
  五、赋予董事长特别职权第175-176页
 第四节 其他迂回性的防御措施第176-183页
  一、改变目标公司的资产、业务或者财务状况第176-178页
  二、寻找友善第三方的援助—白衣骑士第178-179页
  三、“贿赂”敌意收购者—绿色邮件第179页
  四、目标公司向敌意收购者发动反向收购—帕克曼防御第179-180页
  五、目标公司管理层补偿方案—金降落伞与股权激励计划第180页
  六、公平价格条款第180-181页
  七、借口公司的社会责任第181-182页
  八、向政府部门投诉或者提起司法诉讼第182-183页
结论: 完善我国公司收购防御法律规制的建议第183-185页
参考文献第185-193页

论文共1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时期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研究
下一篇:序列关联挖掘算法研究及在水环境安全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