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引言 | 第8-10页 |
| 第一节 保险公司交强险概述 | 第10-19页 |
| 一、我国交强险的立法沿革和现行法律规定 | 第10-11页 |
| 二、交强险的法律属性 | 第11-12页 |
| (一) 交强险的法律性质 | 第11页 |
| (二) 交强险的主体结构 | 第11-12页 |
| 三、交强险的法律特征 | 第12-15页 |
| (一) 交强险的社会公益性 | 第12-13页 |
| (二) 交强险的强制性 | 第13-14页 |
| (三) 交强险的限额赔偿性和民事赔偿性 | 第14页 |
| (四) 交强险的直接请求性 | 第14-15页 |
| 四、交强险与商业第三者险的区别 | 第15-16页 |
| (一) 依据和作用不同 | 第15-16页 |
| (二) 保险责任不同 | 第16页 |
| (三) 强制性不同 | 第16页 |
| 五、交强险的社会作用 | 第16-19页 |
| (一) 保障社会机能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 | 第16-17页 |
| (二) 促进机动车制造业的良性发展和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 第17页 |
| (三) 节约诉讼资源,减少解决交通事故纠纷的成本 | 第17-19页 |
| 第二节 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的赔偿原则 | 第19-28页 |
| 一、保险公司无过错赔偿原则的理论依据 | 第19-21页 |
| (一) 报偿责任理论 | 第20页 |
| (二) 危险责任理论 | 第20页 |
| (三) 优先通行权责任理论 | 第20-21页 |
| 二、保险公司无过错赔偿原则的现实原因 | 第21-22页 |
| (一) 机动车数量大幅增长,交通事故发生大幅增多 | 第21页 |
| (二) 机动车商业第三者险存在缺陷 | 第21-22页 |
| (三) 社会保障制度非常不完善 | 第22页 |
| 三、境外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偿制度分析 | 第22-24页 |
| (一) 美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偿制度 | 第22-23页 |
| (二) 德国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偿制度 | 第23页 |
| (三) 日本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偿制度 | 第23页 |
| (四) 我国台湾地区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赔偿制度 | 第23-24页 |
| 四、《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中无责赔付的异议 | 第24-25页 |
| 五、保险公司交强险的免责事由及其缺失 | 第25-26页 |
| 六、保险公司交强险的追偿权及异议 | 第26-28页 |
| 第三节 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的赔偿对象 | 第28-32页 |
| 一、机动车交通事故赔偿第三人的范围及异议 | 第28-30页 |
| 二、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现实异议 | 第30-32页 |
| 第四节 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的赔偿内容和诉讼地位 | 第32-39页 |
| 一、我国保险公司赔偿内容的现行规则 | 第32-34页 |
| 二、分项限额赔偿的不合理因素 | 第34-36页 |
| (一) 分项赔偿的非必要性 | 第34页 |
| (二) 财产损失赔偿的非必要性 | 第34-36页 |
| 三、交强险赔偿限额的异议 | 第36页 |
| 四、机动车交通事故保险公司的诉讼地位 | 第36-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1页 |